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过去的一年,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着力稳增长、优环境、惠民生、防风险,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稳步向前,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发展动能加速积蓄。扎实开展“项目投资攻坚年”行动,坚决打赢“百日攻坚战”,实施重点项目62个46.2亿元,落实招商引资项目17个22.9亿元,“双争”到位资金21.55亿元。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加快推进,产业孵化园区标准化厂房如期建成,肉牛、菌菇、中药材等产业发展项目全面完工,国道312线苋麻湾至杨庄段公路投入使用。投放惠民消费券158万元,撬动社会消费1072万元。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9%;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0%和11%。
特色产业质效并进。坚定不移走“三一二”产业发展新路子,推动“1+3+X”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加快建设生态休闲文旅特色县,雅豪滑雪场露营基地投入使用,胭脂峡景区提升改造加快推进,龙文化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展示中心全面建成,杨岭红色教育研学基地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馆投入运行,打造休闲避暑民宿“兴盛宿集”18院,冰雪文化节、山花旅游节、高山滑雪赛、汽摩越野赛成功举办,农文旅推介活动在长沙、成都、福建、上海等地精彩“出圈”,全年接待游客15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8.6亿元。新培育肉牛养殖万头示范乡镇2个、千头示范村5个、“50”家庭牧场10家,提升“出户入园”示范场16个,肉牛饲养量稳定在11万头,全区肉牛产业产学研活动在我县成功举办,“泾源黄牛肉”入选农业农村部“三品一标”典型案例,代表固原农特优产品亮相上海,品牌价值达到33.22亿元。培育肉羊规模养殖户100户,肉羊饲养量达到4万只。兴盛乡、泾河源镇冷凉蔬菜基地完成改造,大湾乡绿色蔬菜标准示范园建成投用,冷凉果蔬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泾源水果玉米”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构建“三园三片”菌菇产业布局,建成设施栽培种植基地17处,培育分拣冷库配装企业6家,菌菇规模达到1000万棒。打造中药材种植基地24个,全县种植面积达到7.7万亩。推进新兴产业扩量升级,6家服装箱包企业实现产值8000万元,万合共享储能、中能建风力发电项目有序推进,三峡能源共享储能并网运行,完成投资4.5亿元。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农作物播种面积13.83万亩。全面落实“四个不摘”,高效统筹衔接资金2.26亿元,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移民致富等项目50个,打造乡村振兴重点村15个,脱贫人口收入增长17.62%,高于区市增速。持续强化动态监测帮扶,落实“一户一策”,新识别监测对象121户523人,全年消除风险139户585人。搭建劳务输出对接平台,组织化输出9412人,安置公益性岗位2742人,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达到1.55万人。探索建立“135”联农带农富农机制,组织收购肉牛2500头、蜂蜜20余吨,辐射带动菌菇种植5000余户,实现助农销售7148万元。落实金融帮扶小额贷款1.26亿元,兑付各类惠农补贴5300万元。持续巩固“3655”工作机制,村集体经济收益10万元以上实现全覆盖、50万元以上达到12个。闽宁协作和央企定点帮扶持续深化,实施各类帮扶项目16个6105万元。“万企兴万村”行动深入开展,澳丽妃、宁夏银行泾源支行获评自治区先进典型。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保护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等工程有序推进,“山水工程”和国土整治项目顺利实施,完成造林绿化4.65万亩,土地整治4100亩,建设碳汇林793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58%。策底河、颉河水生态修复及小流域综合治理进展顺利,泾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散乱污”企业整治扎实开展,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加快推进,12所农村学校清洁取暖改造顺利完成,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3%以上。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持续推进,新建卫生厕所251座、提升维护1058座,推广应用有机肥11.5万亩,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农用残膜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保领域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各级各类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有效整改,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4年获得全区优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管理考核位居全区榜首,荣获“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称号。
城乡品质日益提升。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城市更新行动扎实开展,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二期、县城防洪排涝工程顺利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供热管网投入使用,新建垃圾中转站2座,安装充电口1340个,新增房地产开发面积1.24万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37.7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互联网+城乡供水”整体推进,冶家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全面完成,2个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加快建设,提升农村公路110公里、污水处理终端27个、卫生室74个,危房改造20户,建筑节能改造3.5万平方米,新建通信基站161个。地质灾害避险安居工程稳步推进,余家村32套安置房主体完工。成功申报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争取奖补资金5000万元,50公里旅游公路入选全国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
民生福祉更加殷实。集中全县财力84%投向民生事业,12件民生实事全面落实。“稳内拓外”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培养劳务经纪人16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8万人,实现工资收入7.43亿元。发放创业贷款4384万元,培育创业实体238个,创造新岗位456个,新增城镇就业597人。教育发展更加均衡,第二中学建成投用,“大班额”“大校额”有效化解,城乡中小学校舍基础设施改造进展有序,中小学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全面完成。打造自治区优质教育集团1所、新优质校2所,培养自治区骨干教师6名,数字化教育典型案例在《人民日报》刊登,第四小学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县内高考总体上线率持续增长。成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发放教育资助1072万元惠及学生1.68万人次,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挺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互联网+医共体”平台组建完成,医疗健康总院实体化运行,急救救治能力提升项目投入使用,临床“五大中心”稳定运行,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开展社会救助提质增效行动,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提标增效,发放各类社会救助9700万元、临时救助392万元、残疾人关爱救助327万元,残疾人康复和就业服务中心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全国阳光助残志愿服务基地。养老服务全面提升,建设家庭养老床位279户,泾河源、六盘山镇敬老院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全面完成。“双拥”工作扎实开展,发放优抚金676万元。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10余场次,16件特色文创作品斩获全市首届文创设计大赛多个奖项,泾源小曲、蒸鸡制作技艺入选自治区非遗项目,踏脚获评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抽老牛》喜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竞技类表演项目二等奖,泾源社火摘得全国社火大赛一等奖。
创新改革赋能增效。持续转变政府职能,“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入推进,“十项机制”全面落实,出台企业培育扶持政策13条,新增减税降费1500万元,转贷纾困1388万元,培育各类市场主体558户、资质内建筑企业12家,入限商贸企业2家。实施科技项目63个1363万元,发放“宁科贷”2350万元。“管委会+公司”稳定运行,落地企业11家,新增入规企业2家,园区总产值突破3亿元。不断深化“六权”改革,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完成用水权质押贷款3笔520万元,林权类不动产权登薄入库3400宗、发放证书1673本,发放全区首笔林权收益权抵押贷600万元,农村“房地一体”确权颁证19059宗761.66公顷。第二轮土地承包延期试点稳步推进,燕家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模式入选全区典型案例。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制定“1+1+23”工作方案,完善“1+38”应急预案,协同推进重点领域监测预警和应急演练,打赢两轮强降雨应急防御战。“三品一特”安全监管保障有力。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创新实施“三项计划”,扎实开展“七抓七促”系列活动,规范推进“七进”工作,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局面持续巩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立“快警中队”,全力守护平安泾源。“塞上枫桥”基层法治“1+1+3”固原实践和“4+N”一体下沉工作机制不断深化,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矛盾风险防范化解率达到98%,信访工作法治化走深走实。厚植新时代文明实践根基,组建“8+N”志愿服务队980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00余场次。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八项行动”扎实推进,移风易俗成效显著。
自身建设全面加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主题教育成果深化拓展,党纪学习教育扎实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纵深推进,基层减负见行见效。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政协委员提案高质高效办理,县人民政府荣获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先进单位。依法行政持续深入,重大行政决策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率100%,党政机关争议问题化解有力,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持续加强,司法局、公安局、教育体育局获评全区“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人口小县机构改革扎实推进,核减一级预算单位9个。“习惯过紧日子”成为新常态,“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持续压减,政府债务化解成效明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大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财会监督力度,清廉守正、求真务实成为政府工作的鲜明导向。史志、档案、气象、地震、通讯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