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文件与政策法规 > 政府文件
索引号
640424001/2022-00021
文号
泾政办发(2022)25号
发布机构
泾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任部门
各乡(镇)人民政府,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区市驻泾各单位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22-03-14
名称
泾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泾源县“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2021—2025年)的通知
泾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泾源县“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2021—2025年)的通知
日期:2022-03-14 来源:泾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各乡(镇)人民政府,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区市驻泾各单位:

《泾源县“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已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执行。

  

泾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泾源县“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教育和体育事业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为加快泾源县教育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宁政办发〔2021〕60号)和《自治区体育局关于印发<宁夏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宁体发〔2021〕7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教育体育事业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绩

“十三五”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县委和县政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全县教育保障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各项指标均达到自治区平均水平以上,各项重点项目全部按期完成,各级教育实现普及目标。学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创建自治区级示范园1所、市级示范园4所,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7.56%,较2015年提高了20.26个百分点,初步建立了县、乡、村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网格化体系,实现了15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建设全覆盖。义务教育达到基本均衡。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建成县城第四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全部化解,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了100%,2017年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工作高标准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实现了“义务教育有保障”的要求。高中阶段教育扩容提质。“十三五”期间完成了县高级中学扩容改造项目,县内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从2015年的1474人增加到2020年的2237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98%,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逐年提升。教育质量和队伍素质不断提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考总体合格率逐年稳步提升,高考一本、二本、总体上线率分别从2016年的2%、19.56%、91.86%提高到2020年的4.63%、29.62%、99.84%。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年均培训校长、教师2968人次,培养区市县三级骨干教师344名、学科带头人7名,六盘名校长5人、六盘名师12人、六盘名校5所、名师工作室4个,招聘特岗教师49人。推动教师职称改革,累计评定高级教师265人、中级教师337人、初级教师143人。创新家校共育机制,大力开展“母亲教育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千名教师进万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联合体。教育民生工程落实落地。“十三五”期间,先后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858亿元,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项目10大类248项,配备各类设施设备13.85万套,建成标准化中小学68所;实施教育温暖工程,全县农村中小学彻底告别了“小煤炉”;实施校园厕所改造工程,部分学校建成“水冲式厕所”并投入使用;实施校园安保工程,配齐了百人以上学校安保人员。教育扶贫精准发力。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基本要求,建立了“学校保、乡村找、部门清、家长管”和“县长-乡长-村主任-家长”“教育局-学校-教师”控辍保学“双线双控”长效机制,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目标。健全残疾儿童就学和关爱机制,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从2015年的92.31%提高到2020年的100%。“互联网+教育”示范县建设稳步推进。建成智慧云教室119间(占班级总数的25%),在线网络互动课堂167间(占班级总数的35%),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比达100%,全县中小学400M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运用,培养“互联网+教育”种子教师团队150人、卓越教师团队50人,全县85%的教师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化设备开展高效教学。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全县体育基础设施、健身设施、场地提升改造项目总投资3亿元,完成城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4个一”目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场馆、场地全候向群众免费开放,完成10分钟健身服务圈。七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107个社区行政村健身广场实现全覆盖,体育广场健身器材配备实现全覆盖。建成骑行道、游步道、健身步道100公里,建成卧龙山体育公园、万汇体育公园,建成4处11人制足球场,在建泾源县荷花新城社区健身中心和泾河源镇健身馆,体育场地建设面积达65.5万平方米,人均达5.2平方米。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逐步完善,健身站点遍布全县各乡镇行政村,累计培训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422名,建立县级国民体质检测中心。大力发展全民健身活动,每年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10场次以上,参加人数累计超过5万多人次。

(二)形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教育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关于教育的决策部署为教育发展确定了目标,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我县教育进入了向更加注重优质均衡发展和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同时,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学前教育保教质量不高,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不足,普通高中办学缺乏特色,职业教育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教育对外开放不够,教师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分布不合理、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教育评价指挥棒不够科学,教育治理能力亟须提升,人民群众关心的校外培训机构不规范、学生负担过重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成为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破解这些难题,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育合作交流,全面提升急需紧缺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提供更加公平、优质、包容的教育,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泾源教育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目标,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使命,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补齐短板弱项,促进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不断加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体育为民服务的各项功能,深化教育体育改革创新,着力提高教育体育质量,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领导教育体育工作的体制机制,持续加强教育体育系统党的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使教育体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为教育体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使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重要先手棋,加大教育投入,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将新发展理念贯穿教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教育理念、体系、制度、方法、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坚持学生全面发展。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标准,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不断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提高身心健康发展水平,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立足时代需求,更新教育理念,系统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创新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提升教育开放水平,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制度更加完备、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实现更高质量的普及,全县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发展壮大,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教育公平更加彰显。建成覆盖城乡、更加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水平明显提升,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进一步缩小,特殊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力得到更好保障,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发展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教育质量更加优质。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深入人心,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综合实力、创新力明显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不断增强,教育内涵发展提质增效。

——教育服务更加有力。学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培养造就大批适应先行区建设和九大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成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和智库,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终身学习体系更加完善。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机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互融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基本建成方式灵活、资源丰富、学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每一位学习者都有机会接受更加适合的教育。

——教师队伍更加优化。教师配备补充途径进一步拓宽,中小学教师年龄、学科、性别结构持续优化,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显著提升。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全面推进,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提升,新时代“四有”好老师队伍不断壮大。

——教育治理更加高效。科学规范精准高效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更趋完善。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学校办学自主权有效保障,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健全,教育治理法治化、科学化、民主化、精细化、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参与教育治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互联网+教育”融合发展。建成“互联网+教育”标准规范体系,“互联网+教育”示范县成果广泛应用,校园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管理实现流程再造,为全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互联网+教育”经验模式。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工作。加强“三进”教材建设,用好统编教材,用足辅助教材,用活教辅读本。完善“三进”教学体系,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贯通所有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常态化推进中小学“三进”工作一体化集体备课、交流研修、示范课巡讲、优秀教研成果巡礼等活动。建强“三进”师资队伍,打造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三进”工作教师和教研员队伍,创建“泾源县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联盟”,在泾源一中魏小平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的基础上,再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4个“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全县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达到5个。强化“三进”多元支撑,注重校园文化浸润,突出实践教学体验,教育引导师生不断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2.全面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质量。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担负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全面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机融入法治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疫精神等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快推进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发展,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平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宣传教育,建立健全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体化体系,铸牢广大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加快补齐“五育”短板。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进体教融合,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教育学生养成良好锻炼、科学健身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有效防控学生近视,强健学生体魄。积极培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使每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到2025年,全县100%的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学生的体质健康合格率不断提高。实施学校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支持中小学建设高水平艺术团队10个,使每名学生能够掌握1-2项艺术技能。丰富学校艺术教育内容,不断增强学生艺术素养。积极实施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确保每名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自主发展一项艺术特长。参加青少年校园足球的项目学校达到10所。加强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建设,配齐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注重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贯通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生产和服务性劳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优化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开足用好劳动教育课时,打造劳动教育精品课程,培育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命名挂牌一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把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强化创新素养教育,支持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健康人格培养。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工作。

4.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家校协作,学校普遍建立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每个学校至少确定1名专兼职家庭教育指导教师,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家长会、举办1次家长开放日活动,定期开展家访。加快推进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建设,学校每年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创建一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示范学校和优秀家长学校。统筹社会教育资源有效开发配置,推动全县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军事国防等教育基地和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等资源向学生免费开放,引导中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强化责任担当。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人观念,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

1.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强化县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启动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县创建。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健全学前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建成县城第五幼儿园、第六幼儿园,实施“7+N”集团化办园机制,组建以各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集团的学前教育办园共同体,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落实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全面向教师、家长、社会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开展0到3岁幼儿教育试点工作。到2025年,创建市级示范幼儿园8所,全县区、市示范幼儿园达到10所。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基本完善。投入水平显著提高,成本分担机制普遍建立。幼儿园办园行为普遍规范,保教质量明显提升。

2.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消除“大班额”“大校额”,有效化解“择校热”现象。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重点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打造“乡村温馨校园”。到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保持在100%,初中升学率达到99%以上。推进集团化办学,完善强校带弱校新校、城乡学校对口支援等办学机制,培育壮大一批优质教育集团。深化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与应用,保障学生就近享有优质教育。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加强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注重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促进个性化和差异性学习,强化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运用,发挥好监测结果的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验收,教育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学校自主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义务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学生及其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

3.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聚焦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要求,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教学模式。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校园体育、艺术、阅读、写作、科技创新等社团活动,为学有所长学生搭建成长通道。加快自治区级示范高中建设步伐,提升标准化高中硬件建设和内涵发展水平。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普通高中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教室等基本设施建设。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学力。积极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实施能力。逐步建立健全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完善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加快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结构调整,逐步实现县高级中学初、高中分离办学。

4.推进特殊教育延伸融合发展。建立以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到2025年,全县6-15周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其他类型残疾儿童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促进医教结合,加强教育、卫健、民政、残联等部门合作,建立医务人员、专业康复人员、特殊教育教师到学校和康复机构服务指导,开设必要的康复训练课。完善部门联合送教上门机制,为无法到校就读、需专人护理的多重或重度残疾儿童提供教育服务。

5.完善弱势群体关爱保障体系。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健全校长、教师联系帮扶留守儿童机制,加强心理辅导、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关注寄宿制儿童心理健康。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体系,加强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与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信息系统的对接,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

(三)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能力。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的重要基础,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建设集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示范性职业学校。深化职普融通,发挥好中等职业教育“控辍保学”作用。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和“1+X”证书制度改革,开发一批对接自治区重点产业的课程教材和X证书,建立技能类职业资格和职业学校学历双向贯通培养通道。

2.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促进职业教育内涵质量提升。职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45%,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订单式”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落实好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推进校企共同研究专业设置、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平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统筹整合区域内职教资源,优化职教师资结构,增设旅游专业,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打造特色骨干专业,不断增强办学吸引力。实施县职业中学迁建工程,到2025年,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基本形成,职业教育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四)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1.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全面推进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建设,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办学网络,充分发挥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和职业学校作用,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深化扫盲后的继续教育,持续巩固青壮年扫盲成果。把老年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重点任务,建设一批乡镇(街道)老年人学习场所。拓展老年教育服务功能,健全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新媒体等多种途径,提高老年教育的参与率和满意度。

2.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除了完善正规教育体系外,还要适应社会各类人群持续自我提升的学习需求, 加大成人继续教育,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大终身教育供给力度,完善职业学校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机制,面向在职员工、现役军人、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转岗人员、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待业人员、残疾人、高素质农民等社会群体,发挥在线教育优势,为学习者提升学历和获取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更加便捷的在线课程。完善学习者激励机制,将学习成果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依据。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建设学习型社会。

(五)提升教育服务先行区建设能力

1.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建立健全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加强教育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保持政策总体稳定。进一步完善控辍保学长效机制,严防辍学新增反弹。深化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加强乡村学校教学过程监管,办好确需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打造乡村温馨校园。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全力提升农村地区普通话普及水平。继续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强化乡村教师培养培训,努力提高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水平,以乡村教育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2.优化基础教育布局。紧密围绕自治区“一带三区”总体布局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制度和学校布局调整机制,纳入当地国土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严格实施,推动建立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的学校布局。科学确定中小学、幼儿园服务半径和办学规模,推动乡村学校相对集中办学。建立与布局规划相统一的教育用地保障机制,严格执行联审联批制度,学校建设用地优先保障用地指标。依法落实县城新建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制度,确保与居住区首期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3.打造高水平领军人才队伍。对标先行区建设需求,完善我县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政策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千名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健全完善区、市、县三级领军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教师年度人物评选制度,通过层层选拔、定向培养、定期考核、资金支持等方式培育高层次教育人才,定期评选表彰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书记校(园)长、卓越教育人才等。建立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进机制,执行自治区和固原市关于人才引进有关补贴规定。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组织开展课题研究、专业指导、巡回讲学活动。加强区、市、县三级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实行骨干教师考核与动态管理制度,县财政按照区、市、县三级每人每年分别2000元、1000元和500元标准给予补贴。力争到2025年,全县区、市、县三级骨干教师占比分别达到10%、15%、20%。

4.积极推动区域教育合作共赢。推动建立黄河流域省区教育协作发展机制,进一步深化闽宁教育协作,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育研究、教学改革、师资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交流。支持中小学校跨县区建设教育集团、发展联盟;支持职业学校跨县区共建研发平台和实验实训基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共同培育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合作培养适用人才,推动建立县区间教育交流合作长效机制及黄河流域教育发展共同体,更好支撑与服务先行区建设。

(六)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1.完善师德涵养机制。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建立教师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全纳入机制,筑牢思想政治根基。落实《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保障教师依法实施教育惩戒。加强师德师风督查考核,建立师德档案,把师德评价与教师人事档案同步管理。突出典型树德,推进“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建立教师资格认证查询违法信息制度和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行动,依法依规处罚师德失范者,探索建立师德违规全行业禁入和学校负责人“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机制。

2.优化教师配备管理。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编制管理,完善中小学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按照“师生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职工编制,及时补充教师。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分类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均衡配置优质教师资源。对特别优秀和紧缺学科教师推行跨学区“走教”模式,实现“学生不动教师动”。完善并落实中等职业学校人员配备政策,健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管理体制机制。

3.提升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加强校(园)长培训,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理念先进、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园)长队伍。完善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实施教师精准培训和菜单培训,突出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培训,实行每5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着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义务教育学校所有教师高一级学历所占比例逐年提高。创新农村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对农村学校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实行“订单式”培养或培训,为农村学校补充“一专多能”教师,着力提升农村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县财政每年给予适当培训经费补贴。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力争2025年,实现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测评100%达标。实施中小学教师高端研修计划,选派骨干教师和校长到区内外参加培训,强化跟岗实践和实地研修。强化教师“三字一话”教学基本功训练,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质量,促进职业素养提升和教育情怀养成。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力度,遵循骨干教师成长规律,采取全方位、多途径的培养措施,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新型骨干教师队伍。积极向市教育局申报六盘名师,发挥县域内名师的辐射作用,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鼓励教师拔尖、成名成家,打造我县名师教师队伍。继续实施人人技能工程,以岗位培训为重点,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规范教育培训,开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学校“跨校联教、联校网教”,建立智能同步课堂,开展城乡教师“智能手拉手”,大幅提升未来教师信息素养。

4.打造教育拔尖领军人才。建立教育高端人才定期选拔、定向培养机制,评选一批卓越书记校(园)长、骨干教师、领航教研员、优秀班主任、教学名师、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开展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和教育实践。派遣县内中小学骨干教师和校长到东部发达地区参加培训,强化跟岗实践和实地研修。制定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考核办法,推进职业学校、企业行业人才资源共享,建立政策“绿色通道”,推动职业学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建一批“双师型”教师实践基地,吸引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

5.保障教师地位待遇。健全教师工资长效联动增长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向一线和教学实绩突出的教师倾斜,落实校长津贴、班主任津贴、寄宿制学校绩效工资。探索建立乡村教师补贴政策绩效评价制度,促进乡村教师提升教育质量。建立健全教师年度人物评选制度,通过层层选拔、定向培养、定期考核、资金支持等方式培育高层次教育人才,定期评选表彰县级教学名师、优秀班主任、领航书记校(园)长、卓越教育人才。落实教师定期体检制度,安排正式在编40周岁以上教师每两年、50周岁及以上教师每年进行一次体检。

(七)深入推进教育领域改革创新

1.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简政放权,改进管理方式,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全面落实学校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等实施标准,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德育体系。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培养。推进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建立德智体美劳教育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深化体教融合,把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要指标。加强劳动和实践育人。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

2.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完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立以基础性制度为保障,以核心制度为重点,以外围制度为补充的学校科学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学校常规管理,通过用人、评价、分配等制度激活管理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实施开放办学,推行民主管理,加强校务会议、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完善中小学家长委员会,邀请学生、家长、社区和社会人士广泛参与学校管理与监督,推进学校管理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不断完善现代学校制度。

3.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吸引有实力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借助优质教育资源整合薄弱学校,推进集团化办学,统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化农村教育规划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两类学校,妥善处理好学生就近上学与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关系,全面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效益和质量。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严格民办学校审批程序,依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标准,加强民办学校监督与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办出一批高水平的民办幼儿园、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切实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格局。

4.规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中考改革,增加中考体育分值,将美育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稳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建设学生综合素质管理平台,将品行日常表现、体质监测、美育和劳动教育课程学习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逐步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

5.推进教科研工作改革。优化教研机构职能,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建立专兼结合、区域协同、城乡联动的教研工作机制,完善教研机构包片区、包学校、包学科、包教师、包质量工作机制,采用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课题研究等方式推动县域、城乡联动教研。深入开展技术教学融合创新、创新素养教育、数字教材应用、跨学科学习、实践性教学等新领域研究,强化课程育人、学业质量、教学评价、减负增效等重点领域研究,推进校本教研特色化建设,建设在线教研新模式,提高一线教师实践反思和教学改进能力。积极开展重大教育政策阐释解读,深入开展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

6.努力构建良好育人生态。坚持统筹推进,全面落实中小学生“五项管理”和“双减”政策,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学生作业布置要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能基本满足学生需要,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健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机制,规范公有主体参与民办义务教育办学,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合理控制民办义务教育办学规模,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加强预收费监管,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资产和财务管理。完善规范社会力量诚信办学的政策措施,建立黑白名单制度,依法依规惩治违法违规办学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八)打造“互联网+教育”升级版

1.加快新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基建战略,加快推进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建立和完善教育新基建保障机制,加强传统与新型基建统筹与规划,推动教育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建设协调融合发展,促进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创新与变革。

2.驱动教学模式变革。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覆盖全体师生和全部学科,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因材施教,探索推进个性化精准教学。构建智慧教育教学环境,普及智能教学助手,开展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探索课内与课外、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推广数字学校,开展在线教学、教研和课后辅导,实现学生高效学习、自适应学习、深度学习,推动教与学的方式、形态变革。

3.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建立“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完善教师信息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推进“互联网+教育”应用精准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应用能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数字化学习实践能力、信息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

4.贡献“互联网+教育”泾源智慧。健全“互联网+教育”标准规范体系,总结提炼示范县建设创新经验和典型模式,为全区推进“互联网+教育”提供泾源方案。建立宣传展示机制,丰富新闻媒体等宣传渠道,构建全媒体一体化传播体系,全方位宣传展示“互联网+教育”示范县建设成果,全面提升泾源教育影响力。

(九)大力推进体育事业向纵深发展。

1.构建高水平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当前,我县体育发展基础不断夯实,重点领域改革与创新持续深化,全民健身蔚然成风,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发展加快,政府引导有力、市场活跃迸发、群众广泛参与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全面推进黄河流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打造西部地区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育基地和地貌户外运动集聚区;实施赛事品牌升级工程、场馆设施升级工程、资源集聚升级工程;推动“体育+”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增劲,保障人民体育权益,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全面推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2.推动区域体育赛事特色发展。要积极筹备好全区第十六届运动会的各项筹备、参赛工作,争取在比赛项目人数、类别上增加,扩大我县参与运动会的整体队伍,并取得较好成绩。整理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项目,争取在全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有所创新,确保新增民族项目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得相应的奖项;积极指导社会体育组织开展体育赛事活动,不断深化体育事业改革创新,不断探索体育赛事社会组织筹办,政府购买服务的运行模式。

3.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在充分利用节假日、重要活动日等时间节点上开展适合我县群众喜闻乐见的篮球、足球等群众体育活动外,加强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资源、天然的自然资源,举办各级各类冰雪运动赛事,提高冰雪项目普及水平,积极吸引区内外的社会体育组织开展全区、全国性的体育赛事,使体育赛事成为宣传泾源的有利名片。

(十)健全完善教育治理体系

1.完善校园治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校园治理体系、健全校园治理机制、提高校园治理能力构建校园治理新模式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教育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持续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加大对侵害群众利益的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完善教育普法机制,开展全员法治培训,全面提升教育系统干部、校长、教师、学生法治素养,推动宪法精神和法治观念落地生根。

2.增强教育领域风险防控能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完善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机制,用好、教好、学好三科统编教材,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坚决防范抵御宗教向校园渗透,加强科学世界观包括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建立引导师生科学认识和理性对待宗教工作机制。提升校园安全智能化防控水平,推进校园安防系统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信息化应用服务体系的有效融合,建立学校与属地政府相关部门、街道(乡镇)相衔接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升重大突发事件的研判预警、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医教协同长效机制,深化学校与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完善校内各类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健全学校师生申诉制度及其他教育救济制度,保障师生合法权益。建立教育舆情常态化监测应对机制,推动公众热点问题及时纳入教育决策研究事项。

3.升教育投入保障水平。加强教育保障。教育经费、教育用地、校园安全、教师编制等要得到优先保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教育经费重点用于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服务乡村教育振兴、改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提高普惠性幼儿园经费保障水平、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支持职业中学“双高”“双优”建设,形成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加强经费绩效管理,完善“谁使用、谁负责”经费使用管理责任制度,健全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强化教育内部审计监督,加强预算安排事前绩效评估、预算执行事中监控及预决算事后监督,建立覆盖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全过程的监管体系,提高经费精细化管理水平。

(十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1.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定期研究审议教育重大事项、协调解决教育重大问题,形成落实党的全面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全面实施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使各级各类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认真落实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2.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党建工作的精准指导,持续开展学校基层党组织评星定级和党员评星定格,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覆盖率实现100%。探索完善中小学党组织书记配备机制,突出抓好民办教育党组织“五个一”标准化建设。加大发展党员力度,深化“双培双带”工作,把更多优秀教师发展成党员,把更多党员培养成学科骨干。加强党务思政工作队伍培训,提升专业化水平,畅通职业化发展通道。加强党建带团建带队建,推动团教协同育人。全面推广运用“互联网+智慧党建”云平台,实现党建工作资源数字化、管理信息化、教育多样化、学习常态化、督导实时化。

3.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形成管党治党责任链条,把负责、守责、尽责体现在每个党组织、每个岗位上。健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深化运用“四种形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刻把握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规律,定期专题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廉洁教育,持续推进“清风校园”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

四、重点项目

(一)实施泾源县职业教育发展项目。迁建泾源县职业中学,实施整体性规划,分期建设。同时建设滑雪培训基地。规划总建筑面积为26750平方米(不含滑雪培训基地综合楼5940平方米),概算总投资14842万元。

(二)实施泾源县中小学“温馨”校园创建工程。建设内容包括5所中学(含第四中学)、27所完全小学、21所不完全小学学校环境提升改造,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创设人文环境,创建“温馨”校园。项目概算总投资10150万元。

(三)实施泾源县校园安防改造工程。对全县所有中小学、幼儿园校园监控进行升级改造,安装校园“一键报警”系统;为中小学、幼儿园配齐安保人员。概算总投资1000万元。

(四)实施泾源县特殊教育中心建设项目。新建泾源县特殊教育中心,设置12个教学班,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建成后可容纳130名学生就读,配套完成附属设施及设备配置,招聘专业教师及人员。概算总投资1500万元。

(五)实施泾源县校园节能改造工程。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燃煤锅炉进行改造,更换节能供暖设施;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照明设施进行改造,更换节能灯具,预防学生近视;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供水、供电设施进行改造,使其更环保。概算总投资12000万元。

(六)实施泾源县村级幼儿园提质工程。改善办园条件,为新开幼儿园购置适应发展需求的信息化设施设备;实施幼儿园环境整治,及时调整活动区域设置,合理利用室内外环境,创设开放的、多样的区城活动空间,并配备必要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玩教具、游戏材料、图书;建立学前教师补充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每年招聘编外学前幼儿教师20-30名。实施幼儿园文化提升,支持幼儿园打造特色文化,创建市级示范幼儿园10所。概算总投资1200万元。

(七)实施泾源县新建学校设施设备配套项目。配套新建学校实施设施设备装备、打造校园文化、实施校园绿化、美化工程;实施教育现代化学校配套工程,包括“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师资培训、合作办学、特色建设等。概算总投资1200万元。

(八)实施泾源县第二中学建设项目。规划设置24个教学班1200名学生,项目总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包括教学楼、综合楼、实验楼、宿舍楼、食堂及附属设施建设等,概算总投资8500万元。

(九)实施泾源县第五幼儿园建设项目。规划设置12个教学班360名在园幼儿,项目总建筑面积3984平方米,概算总投资1764万元。

(十)实施泾源县智慧校园建设项目。实施全县所有中小学、幼儿园信息化基础环境提升改造,资金预算12000万元。实施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扩容提速。以Wi-Fi、4G、5G等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推进无线校园建设,为智慧教育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全县中小学1000M光纤进校、100M光纤到班,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资金预算3000万元。加快数字校园全覆盖建设,完成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资金预算4500万元。加快信息化基础设备更新升级,持续优化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基础信息化设备进行更新升级,资金预算3600万元。

(十一)实施“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泾源县教育内涵发展签约服务项目。推进我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引进专门的机构和人才对我县教育进行跟踪、分析、诊断,建设强校工程,实施签约服务项目。向区内外引进5名中小学校长,担任我县学校管理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提高中小学校管理水平。每人每年待遇按30万元核定,每年共需资金150万元。通过编制外招聘补充高中教师30人,职业技术教育教师20人。每人每年待遇按10万核定。每年共需资金500万元。

(十二)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育发展项目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发展智慧教育。建立县级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人工智能教学培训研修、教学研发实践基地、远程同步智能课堂和大数据分析平台,资金预算600万元。建设较大规模学校人工智能学习系统(含适应中高考改革英语口语交际人机对话相关设施设备),资金预算1280万元。建设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教育”虚拟仿真学习教室(VR教室)25间,资金预算3000万元;百人以上规模学校(含幼儿园)“互联网+教育”机器人教室27间,资金预算2430万元;遴选学校建设“互联网+教育”未来教室20间,资金预算3000万元。

(十三)实施泾源县体育活动场所项目建设工作。  完成泾源县荷花新城社区全民健身中心、泾河源镇健身馆和环城健身步道项目及龙脊山至园子村健身步道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争取环城健身步道(二期)项目的开工建设;争取泾河源镇11人制足球场、工业园区11人制足球场开工建设;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使泾源县全民健身馆(少年宫)项目、带状体育公园建设项目落地实施;进一步做好冬季冰雪运动会比赛项目和冰雪培训活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六盘山镇,大湾乡,新民乡,黄花乡,4个乡镇各建足球场及健身馆一处;完善提升96个行政村村级文化广场及改造。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保障优先发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建立教育优先发展的问责机制,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明显高于财政增长;在校生均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教育附加费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基金收入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教育。全县财政性教育经费不低于全县生产总值的4%,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倡导社会力量出资、捐资办学,扩大教育社会投入。加强教育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建立教育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各级各类专款严格实行“专户存储、专户核算、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制度,在投放及使用方面,向薄弱学校、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倾斜,着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用好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推动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创建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县工作,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质量,积极发展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各类教育硬件建设水平。完善各级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并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学前一年教育纳入各级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落实国家各项扶贫助学政策,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低保家庭子女教育资助力度,健全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畅通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渠道,进一步做好“二免一补”和“营养改善计划”,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推进教育公平。

(二)深化人事改革,强化队伍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廉洁从教意识,规范从教行为,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切实提升师德师风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师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模式,着力抓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提高,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推进校本研修,把校本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实施名师工程,完善骨干教师队伍体系。加强对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的管理,设立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全面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到2025年,小学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者达到100%,本科以上学历者达到75%;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达到95%,具有研究生学历达到6%;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具有研究生学历者达到10%,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具有研究生学历者力争达到5%。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公开招录工作,畅通教师入口,建立常态化的人员补充机制。提高教师入职门槛,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定期注册制度。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的引进、交流和不合格教师的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将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作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条件,为广大教师职称评审提供更多的机会,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师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和导向明确的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均衡发展。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先建后迁、稳步推进”的原则,通过撤、并、扩、建、联等措施,采取初、高中逐步分离的方式,有机统筹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通过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学校硬件条件基本均衡;深入实施“互联网+教育”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快普通学校和薄弱学科建设,给予政策倾斜,加大经费投入,不断缩小校际差距。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在优秀教师引进、调配、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向普通学校倾斜;加大校长教师交流力度,扩大校长教师交流的范围,强化校长教师交流的激励保障机制。在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职称)晋升、聘用考核、薪酬待遇、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校长教师到薄弱学校工作或任教,推动区域间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继续深化大学区管理制和“共建共强”工作机制,加快各区域学校优质化进程,实现全县学校在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和辐射下的共同发展。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开展节粮、节水、节电“三节”活动。强化诚信教育,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有效机制。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加强以区少年宫为核心的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教育有机融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逐步完善发展性的多元化评价体制,激励学生成长成才。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控制作业量和考试难度,提高教师课堂效率和质量,逐步建立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努力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完善新课程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新课程管理和实施水平。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不断开发适合学生特点、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提高课程的选择性;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积极推动学校制度的变革,建立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水平。在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三类示范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示范学校、教育科研示范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名学校的创建力度,不断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层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

(五)加强教育科研,促进实践应用。发挥教师发展中心对学校教科研的引领、指导、服务职能,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校本研修、包校教研和网络研修制度。以备课组、学科组、中心教研组为基础,构建以“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的校本研修体系。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广泛开展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十四五”期间,分批承担不少于10项国家、区、市级实验课题。进一步完善教科研成果评价和推广机制,促进教育科研向教育实践的转化与应用。注重对中考、高考制度改革的分析研究,结合泾源教育实际,研究制定相应的改革实施方案,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全面落实。

(六)加强文化建设,彰显办学特色。按照“高品位、精内涵、强特色”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以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等为内容的学校文化建设与研究。大力彰显符合时代要求的精神文化,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努力构建把自然的启迪、社会的影响、生活的现实、环境的熏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大教育观,不仅关心学生今天的快乐成长,更关注学生明天的持续发展。完善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以机制提升价值观念,以民主促进科学发展,引导行为,开发潜能,实现学校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核心价值追求。培育文明和谐的行为文化,加强学生的文明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的管理行为等方面教育。进一步丰富学校建筑和景观的文化蕴涵,彰显“一校一案、一校一品、一校一景”  的学校发展特色。立足学校实际、传统底蕴、工作优势、周边资源等因素,努力创建个性鲜明、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学校文化成为泾源教育发展的内生推动力、核心竞争力和持久辐射力。

(七)推进教育信息化,共享优质资源。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县学校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功能完善、安全可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设备“班班通”“校园网”、教学录播室、多功能室等数字化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全部达标,学校内部宽带网络全覆盖无盲区,中小学接入带宽达到400Mbps以上,学校数字化校园网普遍建立,全面实现网络高速互联互通。加快信息资源建设,到2025年,建成区域教育教学资源库群,形成涵盖全县学校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网络系统,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快信息化应用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大学区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开启教育实名网络空间“人人通”,实现各学校在教师网络研修、课程开发,教学研讨等方面互动交流、高效合作、资源共享、共建共强。通过信息技术培训、建立激励机制等方式大力提升干部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改进学生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自主学习,培养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步伐。建成全县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公共服务云平台,实现教育电子政务体系贯通,满足政府教育管理科学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公共服务体系化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八)强化督导评估,提升办学水平。进一步完善督学、督政、监测评估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责任督学队伍建设,坚持督政与督学并举、监督与指导并重,不断完善督导机制,创新督导方式,优化督导程序,强化督导结果,努力提升教育督导工作科学化水平。加强对实施基础教育各类机构的综合督导评估,围绕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督导,完善教育督导报告反馈和限期整改制度,加大复查和问责力度。推进政府教育工作政情政务公开,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充分发挥社会评价作用,动员社会参与、支持和监督教育。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和“教育满意度测评”两项监测评估工作。注重社会公众监督,主动加强政务、校务信息公开。积极公开群众关注的信息,对学校重大决策、政策及时宣传,赢得社会理解;对突发事件及时回应,掌握舆论主动权,树立和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和声誉。

(九)推进依法办学,优化教育环境。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全面落实学校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等实施标准,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完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加强学校常规管理,通过用人、评价、分配等制度激活管理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要把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成效作为评价学校领导管理水平、治校水平的重要内容,切实推动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提高学校管理的法制化水平,坚决杜绝任何学校出现有悖于法治原则的管理手段和规定。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师生的法治意识,切实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的合法权益。深化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校务公开、教育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对教育的监督。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着力解决好教育热点问题,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等相关部门,要切实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协调,积极配合,明确责任分工,履行各自职责,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加强教育经费监管,创新评价机制,共同推进教育发展。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媒体导向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传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成就和经验,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全县要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尊师重教、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