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泾源县创新“完善机制、融合创新、规范管理”三段式工作机制,探索构建“三个课堂”新模式,依托“互联网+”技术,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教学能力、信息技术素养、学校办学水平等全面提升,城乡、校际差距不断缩小,县域内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互通共享。
一、完善机制,夯实“互联网+教育”发展基石。一是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出台《关于推进全县中小学“三个课堂”应用实施方案》《泾源县教育体育局关于进一步推动全县中小学“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学生,及时研究解决推进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强化网络保障机制。鼓励支持企业参与“互联网+教育”建设,引进网络三大运营商开展协作,为学校提供网络优质服务,实现了全县中小学光纤接入和400M宽带网络全覆盖。三是建立技术保障机制。建立由主讲端和接收端教师、教研员、技术人员组成的“三个课堂”教学团队,分工负责课堂教学、课堂管理、教研指导、技术保障等工作,实现双师协同教学。
二、融合创新,构建“互联网+教育”生态体系。一是创建以“一拖二”为主的专递课堂。按照“县城中心校带乡镇中心校”“中心校带村小”“一校带一校、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强校带弱校”的教学教研组织模式,新建直属中小学和乡镇中心小学主课堂89个、乡村小规模学校辅课堂83个,变单一班级教学为校际互动教学,破解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教师不足、结构性短缺难题。二是创建以优秀教师远程授课的“名师课堂”。针对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立足县域实际,将“三个课堂”开展情况纳入六盘名师、骨干教师考核办法,要求六盘名师、区级骨干教师开展“三个课堂”每学期线上教学不低于15课时,市级骨干教师每学期线上教学不低于10课时,县级骨干教师每学期线上教学不低于8课时,以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水平提升,共建成县级名师课堂12个,按教学进度组织教师在网上开课,向全县开放。三是搭建以区市名校引领的“名校网络课堂”。与区内外优质学校建立协作关系,同时充分发挥闽宁教育帮扶机制,与厦门市同安区、海沧区教育局建立覆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校际对口帮扶协作体,开展网上互动与交流,让泾源师生享受到名校优质教学资源大餐,达到了“进入一个点、带动一大片”的联动效果。四是校际互动助推教学模式新样态。校际互动教学整合线上、线下两种模式,线上通过主课堂名优教师主讲,辅课堂教师辅导,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同步教学;线下以名优教师定期走教帮扶,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前往优质学校实地学习,实现县域内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互通共享,城乡、校际差距不断缩小。
三、规范管理,锻造“互联网+教育”战斗堡垒。一是建培用管,四轮驱动。夯实硬件建设,注重设备之间相互兼容,实现了校与校在设备资源上的无缝对接。坚持培训先行,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专题培训,对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教师全员开展“一对一”“手把手”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设备并进行教学。强化常态应用,制定了《泾源县在线课堂教师教学应用操作规范》《泾源县在线课堂教室管理制度》等五项制度,构建主辅课堂常态教学的“四统一、三融合、两提升、一跟踪”“4321”模式。二是跟进把脉,全程指导。建成集线上观课议课、互动交流,线下把脉诊断、共同研讨的县级网络教研中心,远程对在线课堂常态化应用进行把脉诊断,评价指导。以开展资源应用评比活动为抓手,比管理、比应用、比效果,推动学校提高应用效益。通过开展区域间帮扶与协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升薄弱学校教师应用水平,提高薄弱学校教学质量。三是科研引领,促进发展。构建网络教研共同体,依托县域远程课堂互动平台和互动终端,通过城乡远程双向视频说课、听课、评课、专题研讨等方式,为校本教研、区域学科教研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样本,构建了集学、教、研、管、测、评“六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