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前 言 5
(一)泾源县环境保护“十三五”工作进展 11
1.大力推进环境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11
2.全面构建安全格局,塑造山环水润生态空间 13
3.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绿色生态经济集约高效 15
4.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制度保障持续显著增强 22
二、泾源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趋势机遇 28
(一)泾源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的机遇 28
1.生态环境保护—国家政策 28
2.生态环境保护—省市政策 32
(二)泾源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的挑战 36
1.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的新要求 36
2.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的新形势 36
3.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的新机遇 36
4.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的新征程 37
三、泾源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总体要求 38
(一)泾源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指导思想 38
(二)泾源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基本原则 39
1.科学规划、综合治理 39
2.突出重点,源头治理 39
3.生态优先,系统治理 40
4.以人为本,夯实民生 40
5.信息公开,社会共治 40
(三)泾源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总体目标 40
1.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 41
2.生态环境保护—空气环境 41
3.生态环境保护—土壤环境 41
4.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 41
5.生态环境保护—固废处理 42
6.农村污染治理目标 42
(四)泾源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指标 43
四、泾源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主要任务 44
(一)系统治理精准施策,守好环境质量生命线 44
1.深化城乡水环境质量提升治理 44
2.碳排放与大气治理的协同治理 54
3.抓好源头管控土壤环境与安全 58
4.完善噪声污染防治管理与体系 60
(二)系统实施生态修复,维护生态安全格局 61
1.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61
2.筑牢生态屏障统筹生态保护修复 62
3.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统筹协调 66
4.改善农村环境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69
(三)强化生态环境约束,竭力推进绿色发展 71
1.加强全区环境污染防治示范县建设 71
2.持续优化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71
3.构建高品质的城市空间格局 74
4.构建绿色交通生活行动体系 75
(四)加强环境风险防控,筑牢环境安全底线 77
1.加强土壤环境保护监测管理力度 77
2.提升环境应急能力防范环境风险 78
3.完善监测体系夯实长期健康发展 79
4.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范管理体系 79
(五)深化创新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 81
1.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 81
2.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 82
3.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 82
4.健全环境治理监督监管体系 83
五、泾源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保障措施 85
(一)坚持生态优先,建设魅力泾源 85
(二)坚持科学决策,强化管理效能 85
(三)坚持民主管理,强化公众参与 85
(四)坚持建管并重,强化职能管理 86
(五)坚持绩效考核,强化民众监督 86
(六)坚持舆论引导,强化正面宣传 86
六、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 87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绘好“十四五”发展蓝图,对泾源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泾源县作为固原市对接甘肃、陕西地区的重要支点,受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黄经济带和西安、兰州、银川城市经济圈的多重辐射,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潜在优势。一直以来,泾源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坚持山水林湖田草系统治理,大力构建以旅游为主,草畜、苗木、中蜂等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建设“三管齐下”,生态环境质量在宁夏名列前茅,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色发展基础更牢,生态环境保护带动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人均收入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促共进成效明显。
指导思想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面贯彻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生态环境保护。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两岸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编制思想上,要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中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深刻阐释和全面部署。明确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十四五”(2021—2025年)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要阶段。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精神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生态环境保护的部署要求,加强改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科学合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泾源县,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位于宁夏最南端,因泾河发源于此而得名。东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相连,南与甘肃省华亭县、庄浪县接壤,西与隆德县毗邻,北与原州区、彭阳县交界,素有“秦风咽喉,关陇要地”之称。2016年,全县辖4乡(新民乡、兴盛乡、黄花乡、大湾乡)3镇(香水镇、泾河源镇、六盘山镇),两个社区,105个行政村。总人口118332人,农业人口105980人,占89.56%。辖区总面积1131平方公里,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2.18%,其中耕地面积57.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8.5%。泾源县境内六盘山地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中国第一个旅游扶贫开发试验区。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2020年1月22日,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交通区位:泾源县交通便利,区位条件得天独厚,地处陕、甘、宁三省会城市西安、兰州、银川的几何中心,处在承南启北、西进东出的“黄金大动脉”上,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突出的战略位置。六盘山机场距县城75公里,中宝铁路横穿县域西北,312国道横贯东西,国道344线横贯南北,高速公路直通县城,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立体式交通大格局已然形成。
自然状况:泾源县河流主要有泾河等大小河流16条,溪流343条,年均径流量2.4亿立方米。海拔1608米-2942米,气候区域属温带半湿润区,为森林草原类型气候,呈现出“春寒、夏凉、秋短、冬长”的特点。年均气温6.4℃,日照时数2370小时,无霜期141天,年均降水量为641.5毫米。泾源县地形、地貌奇特,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地貌可分为侵蚀构造石山区,剥蚀构造丘陵区和侵蚀堆积河谷平川区三种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36%、24%和40%。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温带半湿润区,为森林草原类型气候,呈“春寒、夏凉、秋短、冬长”的特点。六盘山纵贯县境西部,崆峒山雄踞东北,群山环抱,百泉汇流,被列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是宁夏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森林水源涵养地。
土地资源:泾源县总国土面积1131平方公里(169.7万亩),其中县辖598平方公里(89.3万亩),六盘山自然保护区面积533平方公里(80万亩)。2018年末,耕地面积26.1万亩,其中基本农田20.31万亩。
森林资源:泾源县管护林地总面积33021.55公顷(不含六盘山林业局管护范围)。其中,有林地6683.51公顷,疏林地282.32公顷,一般灌木林地4130.81公顷,未成林地7147.56公顷,苗圃地0.10公顷,无立木林地8939.72公顷,宜林地5837.63公顷。按事权等级分,国家公益林1083.00公顷,地方公益林31938.55公顷。林草植被盖度90%,森林覆盖率37.45%。
水资源:泾源县境内有泾河干流源头及其一级支流茹河、颉河、沙塘河、羊槽河、香水河、东峡河和二级支流盛义河、新民河等9条较大河流,均为泾河水系,流域面积1020.07平方公里,总长191.55公里,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03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1620立方米,水资源比较充沛。因受降水影响,境内地表径流分布不均,年内主要集中在汛期7-9月份,径流量为7732万立方米,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38.68%。
植物资源:泾源县受六盘山山体垂直带的影响,植被类型分为山地植被、森林植被、沼泽植被3种类型。境内有高等植物788种,其中苔藓植物41种,蕨类植物18种,种子植物729种,隶属113种,382属,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桃儿七、黄芪。造林树种及经济植物45种,药用植物63种,油料植物50种,淀粉植物14种,纤维植物20种,单宁植物36种,牧草植物24种,花卉观赏植物18种,食用菌藻类21种,野生果菜类29种。
野生动物资源:泾源县境内山林面积广阔,因而栖居其中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陆栖脊椎动物206种,另有2个亚种,隶属于24目60科。两栖类5种,隶属1目3科。爬行类4种,隶属2目4科。鸟类158种,隶属15目36科。哺乳类39种,隶属36目17科。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林麝、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等。
旅游资源:泾源县境内有济公修炼的延龄寺、成吉思汗屯兵避暑的凉殿峡、神奇秀丽的老龙潭、流泉飞瀑的胭脂峡、荷叶碧翠的野荷谷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30余处,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和西北地区的“小九寨”,已成为陕甘宁乃至西北地区旅游者的首选目的地。荣获“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县”“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县”“全国十佳生态旅游城市”,连续四年荣登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
文化资源:历史上,秦始皇过“回中”,成吉思汗避暑凉殿峡,乾隆勘查“泾水清源”老龙潭,工农红军翻越六盘山等事件均发生于泾源县境内。泾源人民勤劳智慧、开放包容,关陇民俗、泾水文化在这里交融交汇,演绎出了柳毅传书、济公转世、胭脂仙女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形成纷呈独秀的民间艺术、别具风味的地方小吃,孕育了浓郁的特色地域文化。
“十三五”期间,泾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铁腕治污,全县生态环境保护整体实现了改善和提升:
“十三五”期间,大力实施大气质量提升、治水提质、净土保卫战等系列行动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决胜蓝天保卫战,坚持“四尘”同治,县城建成区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彻底淘汰,散乱小水泥厂、石料厂退出历史舞台,县城集中供热公司燃煤锅炉脱硫脱硝除尘改造项目全面完成,7个乡镇各建设全封闭清洁配煤中心一座。加快农村清洁能源推广应用,建设水暖炕、电焰灶、新型洁净采暖炉、生态厕所等清洁能源应用示范村5个。摸排整治“散乱污”企业6家。完成全县11座加油站双层灌和县城198家餐饮门店油烟净化设施改造。清理淘汰老旧车及黄标车201辆,采购投用新能源公交车20辆,引进松果电动小黄车600辆。严格落实6个100%扬尘防控措施,强化施工工地扬尘污染控制和城区道路洒水降尘工作,县城建成区每天至少进行2次机械化湿法清扫、4次喷雾抑尘作业,全县空气环境质量位居全区前列。2020年优良天数达到98%、同比增长1.1%,PM10、PM2.5平均值分别为39微克/立方米、19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9.3%和13.6%。二是决胜碧水保卫战,按照“源头治理—河道治理—流域治理”思路,坚持“治水先治污”,完成3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标改造,建成2处人工湿地、3个乡镇农村污水管网,完成农村改厕9624户,县城污水处理厂、泾河源镇污水处理厂出口水质均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香水河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全面完成,1个农村“千吨万人”水源地已完成划分方案编制审查,正在开展勘界定标。坚持“河里的问题河岸解决”,采取“防、治、建、管、服”五项措施,建立“两带三线”管控和“五级河长”管理体系,统筹推进泾河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实现河湖水生态良性循环,划定泾河流域保护线38.9公里,整治河道岸线14.7公里。通过有效治理,所有的流域山清水秀,水源涵养能力不断增强,年降水量由2015年的690.4毫米提高到2019年的1006.5毫米,今年以来已累计降水708毫米,泾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三是决胜净土保卫战,严控农业面源污染,修订完善禁养区划分方案,对生态红线内的8家畜禽养殖场拆除搬迁、恢复生态,全县35家规模养殖场已完成环保配套设施建设,建成5家畜禽粪便有机肥生产加工厂,对畜禽粪便进行有机化处理,极大地缓解了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问题,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推行“出户入园、出村入场”肉牛养殖模式,建成示范养殖场7个,完成圈舍改造800户。扎实推进残膜回收,建成残膜回收网点7个,加工企业1个,农田残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四是决胜生态保卫战,持续巩固绿盾行动成果,依法关停和拆除了六盘山三关口矿区石灰窑33口、工矿企业19家,全县境内所有工矿企业清零,矿山、砖厂、石料厂、河道堆料采砂全部清理干净,啃下了整治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三关口矿区生态修复一期工程全面完成,二期工程快速推进,矿区生态“疮伤”得到有效愈合,通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沟与治坡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的方式对三关口矿区进行了生态修复,修复面积138.51公顷,治理经验在全区推广。退耕还林草成果得到巩固和加强,封山禁牧、生态功能区400毫米以上造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稳步推进,绿色生态县城基本形成。
2020年,泾源县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39μg/m3,细颗粒物(PM2.5) 平均浓度为19μg/m3,空气质量在宁夏名列前茅;国控弹筝峡断面、区控龙潭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II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用残膜回收率达9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95%以上,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县城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6%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1)不断加快林业修复。稳步实施400毫米以上区域造林、精准造林、新一轮退耕还林、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城乡绿化等一批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系列工程的持续实施,有效夯实了绿色本底,筑牢了生态屏障。根据泾源县2019年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调查,泾源县林地面积31247.06公顷,其中有林地7703.65公顷,疏林地189.48公顷,灌木林地3517.84公顷,未成林地15376.69公顷,无立木林地2866.08公顷,宜林地1593.32公顷。
(2)不断增强林业保护。严格落实森林防火,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全面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及苗木检疫工作。不断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林地和改变林地用途专项行动,共立各类涉林案件30起,有力震慑了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
(3)持续加强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推进环保监管“363”长效机制,绘制完成泾河流域区域划分图、监管责任图、人员定位图“三张图”,形成了群防群治、共同参与、协同负责的责任体系,确保了环境监管常态化、长效化;大力实施水资源监测与保护,全面摸排全县41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终端运行情况,建立“两带三线”水资源保护制度,划定泾河流域保护线38.9 公里,整治河道岸线14.7公里。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平方公里,严格落实河长制,累计开展巡查3300余人次;统筹推进流域治理与综合开发,把小流域治理与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河道治理、清洁型流域建设相结合起来,实施工程治理、生物措施实施、水系建设,结合县域发展苗木草畜产业及新农村建设,2013年以来重点实施了龙潭片区综合开发、上桥片区综合开发、先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尚铺片区综合开发等28 项工程,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的统一提高。
(4)大力开展水土流失治理。不断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修复受损生态。根据新时代水土保持建设的要求,泾源以水土流失较重、生态环境较差、水害灾害较大的区域为重点,实施水土生态修复、泾源县颉河生态治理、泾河源镇南沟山洪沟治理、颉河三关口拆迁区生态修复,以及瓦亭、米岗、沙塘、东庄子4条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多项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共完成河道治理3.5公里、沟道治理5.3公里、水土流失治理55.3平方公里、生态修复1425亩,大力缓解了区域生态系统和水环境进一步恶化,取得了良好效果。
截至2020年,泾源县共实施小流域治理42条,治理面积138.5平方公里,封禁治理6283平方公里,各类小型水保工程3286座(处),小型河道治理8条,弹筝峡国控出境断面、龙潭水库区控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香水河饮用水水源地均达到或优于饮用水Ⅲ类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生态环境逐年改善,治理成效显著。
(1)草畜产业提档升级
以宁夏大力发展宁南山区优势特色产业为机遇,加快草畜产业发展步伐,把以肉牛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地方特色、壮大县域经济的“一号工程”来抓,使全县肉牛产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富有地方特色和符合县域经济的发展之路,总结形成了养殖规模化、饲养标准化、品种优良化、结构合理化、饲草多元化、营销市场化、生产品牌化、服务科技化独具特色的“泾源肉牛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以肉牛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已成为促进泾源县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
规模化程度明显提高。全县肉牛饲养量稳定在10万头以上,其中存栏6万头(安格斯牛存栏2.5万头),全县建成百头以上肉牛养殖场(公司)35处,其中存栏在1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公司)3处,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4个,百头以上养殖园区25个,发展“家庭农场”69家,成立养殖合作组织215个,培育肉牛养殖示范村76个,培育示范户1200多户,肉牛养殖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龙头带动明显增强。泾源县已初步成为宁南山区肉牛养殖核心区和西北肉牛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2011年8月,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宁夏优质肉牛养殖示范县”。注册了“泾源黄牛”地理标志和地理商标,产业化龙头企业——宁夏六盘山泾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泾河系列牛肉产品取得有机认证,形成了“六盘山”、“泾河”知名品牌。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县建造标准化暖棚牛舍6138座,面积49.2万平方米,涉及农户6138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建设牛棚2194座,面积17.35万平方米;非档户建设牛棚3944座、面积31. 84万平方米),建“三贮一化”池158 座,容积3.76万立方米、涉及农户152户,投放各类铡草机10913台。肉牛养殖户中暖棚牛舍、青贮池、饲草料加工机械比例累计达到98.6%、65.5%、100%。
饲草基地实现多元化。按照“种植业为养殖业服务”“以草促畜、草畜结合”的原则,以人工种草为抓手,狠抓草业建设,每年新种以紫花苜蓿和红豆草混播的多年生牧草3万左右亩,全县多年生优质牧草留床面积达12.5万亩,初步建成了双龙岭、胭脂岭、青龙山等10个万亩人工牧草流域。不断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广粮改饲玉米青贮工作,年完成优质全株玉米加工调制15万吨以上。同时,投资3000万元建设万吨饲草料加工配送中心,推广了青黄贮添加微生物菌种技术和玉米揉丝青贮技术,有效解决了冬春季节饲草短缺问题,为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性保障。
2016-2020年,泾源县肉牛产业建设项目总投资达 33572.8万元, 2019年牛肉产量达到12947.75吨,全县牧业总产值达到4.16亿元,比2015年的 3.73亿元增加4300万元,增幅11.5%, 人均牧业收入1782元,比2015的 1620元增加了162元,增幅9.1%。
(2)“四个一”林草产业逐步壮大
2018年以来,泾源县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以建设六盘山高海拔冷凉地区特色苗木产业区为抓手,采取“前店后厂”的模式,大力发展“四个一”林草产业,持续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了生态和经济共赢。
科学规划,全面展开。根据固原市“一屏一带一线三区五城”发展规划,编制泾源县“四个一”林草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种植区域、地块和面积,多区域布局、多品种试验、突出主打品种,建成“四个一”林草产业工程试验推广示范园26个,引进11个品种,通过试验示范,取得了初步成效。
连片开发,整域推进。按照既种生态林又种经济林的目标,泾源县确定了“整片推进、整乡推进、整流域推进”的发展模式,结合中高海拔土石质山区特点,分南中北三个流域连片开发、整域推进,积极发挥规模示范作用,也便于企业化生产管理。
政府推动,科技支撑。政府牵头与企业对接,积极推进项目建设,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技术人员跟班作业,种苗引进、检验检疫、栽植规范、技术管理由专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指导服务,通过政府推动抓引进、依托企业拓市场,依靠科技促转型,为“四个一”林草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企业引领,农户参与。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引领、合作社及农户参与”的机制,引进了辽宁富康源公司投资建设“四个一”工程,发挥企业的引领作用,逐步引导群众调优苗木结构,发展和培育既能提高经济收入又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品种。企业栽植的,由企业提供苗木,成立土地合作社,流转农户土地示范带动;群众栽植的,政府提供苗木,按照“谁栽植、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由农户栽植,实行企业订单回购,群众受益。
经过近三年的试验示范,工程引种驯化的树种、花种、草种表现良好,成活率达85%以上,累计完成“四个一”林草工程推广面积31万亩,初步确定了推广种植山楂、黑果花揪等为主栽树种的“一棵树”,六盘山造型松等为主的“一株苗”,暴马丁香、香荚蒾、天目琼花、栓翅卫矛等六盘山特色花灌木和月季、玫瑰等观赏花卉为主的“一枝花”,以青贮玉米屯玉168等为主的“一棵草”。
(3)苗木产业不断调优
小苗上山造林一批。2016年以来,按照“市场定向采购、群众投工投劳、干部跟班作业”的造林新模式,不断调整发展思路,优化种植结构,拓宽销售渠道,有效提升了造林质量成效,实现了山绿民富。采取春栽秋验、秋栽春验办法,委托第三方机构考核评估,按成活率兑付补助资金,切实解决了造林重栽轻管的问题。五年累计造林55万亩,选用建档立卡贫困户苗木2234万株,户均年增收1.6万元以上。
中苗留圃培育一批。针对精品大苗稀缺,市场对精品大苗需求旺盛的实际,结合精准造林工程,按照苗木种植规范标准,大力推广“科学种植、精细管理”的标准化育苗模式,强化田间科学化管理,政府补贴引导,每亩留床苗木从5000-6000株回归到1000-1500株,过度密植的种植方式逐渐被精品大苗所取代,累计培育精品大苗3428亩。
大苗入市销售一批。组建宁夏首个苗木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积极走出去,主动承接市场,实行订单销售。成立了苗木产业发展联合会,推进标准化育苗,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苗木栽植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注册了泾源县苗木绿化公司,重点承揽县内外生态园林绿化工程,优先选用本地树种,扩大苗木品牌影响力。通过抱团取暖,联合经营,降低了交易成本,净化了市场环境,提高了产业市场化、组织化程度,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年均销售各类苗木2000万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多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7%。
泾源县“三个一批”苗木产业发展模式把精准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与增加群众收入相结合,完成的55万亩精准造林任务预期可使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1.2个百分点,每户群众年均从精准造林中消化苗木2200余株,年均收入达到1.6万元,同时“合理种植、科学管理”的苗木种植方式也推动了苗木产业走上良性、健康的发展之路。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生态立县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活县。
(4)中蜂产业提质扩量
泾源县立足本县得天独厚的植被资源、旅游资源及地理环境,审时度势地把中蜂产业作为继旅游、草畜、苗木三大支柱产业之后的又一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产业及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中蜂养殖推行“大手连骨干拉小手”运行机制,确定了养殖经验丰富、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大手”蜂农21名,连结有一定养蜂技术中坚“骨干”105名,帮带一般蜂农1380户,做到所有养殖户技术指导全覆盖。深化院地合作,聘请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7名专家,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从县外招聘中蜂职业经理人和技术指导人8名,建立“专家+技术人员+蜂农”的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全面开展中蜂养殖指导服务工作。
目前,泾源县中蜂养殖达到2.5万箱,蜜源植物31347亩,培育中蜂养殖示范乡镇3个、示范村10个、示范场14个。组织32家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加工企业,注册成立了中华蜜蜂产业协会。“泾源蜂蜜”地理标志已通过农业农村部认定,天沐蜂业有限公司、泾源六盘蜂业合作社两家企业已取得泾源县蜂蜜无公害产地认定。
(5)全域旅游再造优势
按照依托旅游发展文化,借助文化促进旅游的发展战略,整合生态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融合一、二、三产业,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制定《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保障措施,着力构建以泾源县城南北两条景观服务带为主轴,以县城、旅游小镇、特色村落、景区、景点为基点,着力构建“两带四区”全域旅游格局。
激活旅游项目支点。延展项目投融资渠道,按照道路功能化、生态乡土化、水系景观化、村庄民俗化和设施便利化的“五化”要求,采取PPP模式全面建成县城至泾河源20公里旅游服务带工程。新建、改造特色村寨和乡村旅游示范村8个、提升改造乡村旅游点120余处、新评定三星级农家乐17户,完成老龙潭景区升A初评、香水风情堡“金宿级”民宿申报、八方隆酒店四星级酒店申报工作。
推进旅游品牌创建。常态化举办各类旅游节会,先后举办5•19中国旅游日、第十四届宁夏六盘山山花节暨泾源油菜花乡村旅游节活动、香水花海首届“花朝节”、网络达人浪泾源等系列活动,开展摄影大赛、百名摄影家泾源采风活动,结合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开展“我拍泾源抖音大赛”,有效提升泾源生态休闲避暑度假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有序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积极申报“金牌导游”、旅游服务“领军英才”等实用人才培训项目,建立县级培训基地1处,乡级培训基地2处,围绕旅游餐饮接待、特色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实用技能服务,分阶段、分类别组织举办培训活动,开展交流观摩学习,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组建成立泾源县旅游志愿者服务队、旅游交通服务队、旅游应急救援队、“小红帽”文明旅游宣传队,全域旅游服务更加“贴心”,促使乡村旅游服务向精细化精致化精准化升级转型。
2019年,泾源县接待游客突破115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8亿元。通过给予3000至10000元补助支持建档立卡户发展农家乐等旅游业态,累计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近4000户,发放扶贫资金1200余万元。
(1)统筹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衔接工作
泾源县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印发<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的通知》《宁夏回族自治区贯彻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历任审计规定(试行)>的实施意见》精神,统筹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衔接工作,把环境资源和经济责任统一起来,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生态环境决策失误和腐败,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政治自觉和行政能力。
创新“一拖二”方式,提高审计效率。泾源县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时,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捆绑实施,采取“一拖二”方式,即在开展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审计时,将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同时安排、同时进点、同时开展审计,依据审计结果出具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报告,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反应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有力地推动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有序开展,节省了审计资源,确保了审计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实现了资源共享,为组织任用干部提供参考。
提高审计能力水平,增强审计针对性。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通过认真开展审前调查工作,了解被审计单位工作职责,紧紧围绕被审计单位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对涉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工作任务、目标责任进行分析,通过互联网查询等方式,取得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数据指标,对被审计单位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目标责任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实地查看、走访、查阅文件及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综合评价领导干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履行情况,揭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督促问题整改,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
自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下达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任务以来,泾源县严格按照进度计划推进审计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2019年4个审计项目,2020年2个审计项目。
(2)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
泾源县是泾河的发源地,一个水资源丰富因水而得名的区域,在面积1131平方公里的版土上密布大小河流16条,溪流343条,年均径流量2.4亿立方米。多年来,泾源县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河长制为抓手,大力推进卫生长效管理、清淤疏浚、排污口清查、兴建污水处理厂等水环境综合治理攻坚行动。
构建工作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工作队伍,结合泾源县实际,围绕区、市河长办的相关文件,制定《泾源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全面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的河长制工作体系,形成总河长抓全面,各县级河长负责辖区内的河道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河长”“四员管护”(巡河员、乡村保洁员、护林员、乡镇综合执法队员)的工作机制,建立“河长+检察长+警长”齐抓共转工作格局,创新性开展“网格化分区、巡防式执法、组团式服务”工作机制,积极利用河长通、巡河通APP、电信外勤助手开展巡河。二是严格河长考核机制,围绕区、市河长制的考核要求,制定出台泾源县的河长制目标考核。推行交叉考核和巡察整改的考核机制。
推进标本兼治。一是开展卫生长效管理。为加快城乡水环境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大力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和绿色小康村创建活动。结合“世界水日”、“环保宣传日”,充分利用标语、宣传单、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河长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制作河长制公示牌,接受社会的监督。细化责任,狠抓落实。二是开展集镇生活污水整治工作。泾源县水系丰富,集镇居民沿河岸建房,其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现象非常严重,大大污染水质。为直接解决污水直排入河的现象,建成县污水处理厂、香水河湿地、泾河源镇人工湿地、泾河源镇污水处理厂,大大提高水生态环境,同时也为河长制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提供有效的保障。三是开展各种污染源治理。为加强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畜禽养殖 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在乡村建设公厕、改厕,开展农用残膜回收利用,养殖设备的改造升级,对辖区内畜禽养殖进行监管,推行生态化养殖,从源头上控制畜禽养殖污染。 四是加强采砂作业监管。泾源县属于六盘山自然保护区,河流丰富,通过完善河道日常执法巡查制度,有效禁止采砂。
创新管理方式。一是突出全民治水,自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先后组织县、乡、村干部学习河长制知识、政策和措施等。在做好精神学习的同时,以“走村入户”工作宣传治水,宣传河长制工作,悉心讲解和宣传河长制的目的和意义,介绍河长制政策措施,普及治水知识,积极推广生态理念,动员全社会参与治水工作。全县上下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全民治水良好氛围。二是突出长效治水,在河流 (水库)醒目位置设立河长公示牌,统一规格和要求,对河长职责、河库范围、管护目标、监督电话等进行公示,形成长效监督效应。切断垃圾入河源头,将保护水环境、禁止垃圾入河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规范村民保护水环境行为。三是突出联动治水。统筹河湖保护管理规划逐步推进水务、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与河湖环境有关的规划“多规合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县级责任单位以河长制为纽带桥梁,强化联动,同力协作,结合“清河行动”,涉及水务、环保、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多个责任部门开展的专项行动同时启动,形成打击影响河湖健康行为的强大合力,一些突出问题逐步得以解决。
经过不懈努力,泾源县河道水质显著改善,2019年以来,泾源县弹筝峡国控出境断面、龙潭水库区控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达100%。
(3)五举措守护泾河流域水系生态
近年来,泾源县围绕“防、治、建、管、服”五个方面,统筹推进泾河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综合系统治理,泾河流域水体质量明显提升。
突出防,高标准建设防洪设施。近五年累计争取中央投资项目资金 1.7 亿元,根据地理位置、河岸特点,摸透实情实际,统一设计标准,完善规划;按照每10 年一遇洪水的设防标准,通过格宾网、浆砌石、混凝土等建设方式砌筑防洪河堤累计 9.6 公里,极大提升了泾河河道的防洪泄洪能力。
系统治,全方位划定管护界线。建立“两带三线”管理长效机制,区划绿化隔离带 1166 亩,湿地保护带 896亩,划定河岸线两岸总长 29.46 公里,湿地线两岸总长 29.86公里,绿地线两岸总长 27.22 公里,将划定区域全部纳入管理范围,进一步加大污染行为治理力度,将泾河水生态治理由“河里治”转变为“岸上管”,为泾河生态防治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划定了“楚河汉界”。
有序建,多梯级利用水生资源。从2014 年开始实施泾河水资源利用工程,在泾河干流上游建设截水坝、叠水坝、溢流坝 14 座,形成水面 51 万平方米、水体 52万立方米,通过水面的不断扩大,减缓泾河流速,起到阻拦沉淀泥沙,保护河道稳定,提升水体质量的作用。同时,通过种植芦苇、荷花等水生植物,以及投放螺丝、鱼苗等水生动物,让整个泾河形成了自我循环、自我净化的水生态环境。
强化管,创新性建立长效机制。严格落实河长制,全面推广河长制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河长通和巡河通 APP,建立“三级河长”“四员管护”工作机制,开展“网格化分区、巡防式执法、组团式服务”的工作模式。明确“两带三线”管控区域由泾河源镇负责总体管护,严禁在河道采砂挖沙和偷排直排;湿地保护带由乡村保洁员、巡河员和乡镇综合执法队伍负责管护,严禁在湿地保护带之内私建房屋和畜禽养殖;绿化隔离带由护林员负责管护,严禁畜禽养殖,为泾河水生态提升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注重服,区域化衔接生态旅游。依托“两带三线”,建设综合旅游服务区,打造生态旅游、历史文化特色景点,带动六盘山森林保护区、老龙潭景区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公园等为节点的滨河生态景观带,为精心打造大六盘生态旅游核心区提供了环境支撑和基础服务保障。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建议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治理城乡生活环境,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强化河湖长制,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加强黑土地保护,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高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2)党的十九大对生态保护提出的高质量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2035年阶段目标中明确要求“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对2035年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四五”时期,要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从结构调整中挖掘质量改善的潜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善。“十五五”时期是全面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时期,要努力解决大部分传统生态环境问题。“十六五”期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系统趋于良性循环,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要面向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保持战略定力,谋划“十四五”的目标任务。
(3)构建完整体系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大之后,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大部分城市自身深化改革也进入攻坚期,突破思想观念和利益固化的藩篱难度加大,这需要在生态红线制度、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和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评估鉴定以及责任追究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落地。
(4)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
2019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这一重大战略布局,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眼黄河流域岁岁安澜,是黄河治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充分体现了全局性和系统性的战略意蕴。
统筹协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科学抉择。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有效协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科学抉择,必将对黄河流域长远发展产生历史性影响。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日之功,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更好地让黄河造福人民。
(5)我国大力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活动取得积极进展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活动”,对深入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经验,生态环境部于2016年将浙江省安吉县列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试点县,2017年启动了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着力推进地方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不断提升生态产品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创新生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打造绿色惠民和绿色共享品牌。截至目前,已经连续开展了四批次8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命名表彰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点面结合、多层次推进、东中西部有序布局的建设体系和工作格局,培育打造了一批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样本,形成了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整体提升的良好局面。
(1)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对照国家发展目标、立足宁夏区情实际,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其中: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生态保护体系、污染治理体系、水源涵养体系、资源利用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森林覆盖率达到20%,单位GDP用水量、煤炭消耗、电力消耗、建设用地面积下降15%,黄河干流断面水质保持Ⅱ类进Ⅱ类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土壤污染风险有效防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观。
建议指出:着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性,立足宁夏全域生态系统整体性,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提升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能力,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建立健全覆盖全域的空间规划体系,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动贺兰山、六盘山、罗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取得重大成果,森林、草原水源涵养功能逐步增强,水土流失大幅减少。建设环境污染防治率先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力争在黄河流域率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建设南部水源涵养区,系统治理黄河支流,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建设生态经济林,保护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加快构建环境污染系统治理制度,建立完善跨区域、上下游、多污染协同治理机制,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快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实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开展煤炭、火电、钢铁、焦化、化工、有色、水泥等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建立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探索建立污水垃圾处理服务按量按效付费机制,全面推行跨区域跨部门联合交叉执法,落实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落实禁伐、禁垦、禁采、禁牧“四禁”规定,完善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行为、减少废物排放、减少肥药用量“四减”措施,努力实现保持河道不断流、保持湖泊不干涸、保持水土不流失、保持农田不污染“四保”目标。
(2)习近平总书记两度亲临宁夏视察,寄予厚望
习近平总书记两度亲临宁夏视察,赋予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使命,体现了总书记对宁夏的深情厚望,也是泾源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行动指南。国家部委针对先行区建设将有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好政策、大项目,自治区党委提出要以先行区建设为统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脱贫富民和生态立区三大战略,大力推动“九大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决策的持续推进,为全县“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明确了重点。
(3)宁夏回族自治区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2020年6月8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保护黄河义不容辞,治理黄河责无旁贷。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自治区党委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责任、崇高光荣使命,把建设先行区作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黄河流域协同治理、提升宁夏发展质量效益的历史使命和第一要务,站在服从国家发展大局、发展战略的高度,审时度势,紧盯宁夏在经济结构矛盾、资源环境约束、增长动力后劲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聚焦总书记关于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及时制定出台《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的决定》和《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研究制约宁夏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谋划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先行区的“战略性”举措,一以贯之总书记重要讲话,知重负重推动先行区建设,把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作为政治所在、大局所需、发展所向、长远所系,高点定位,重点把握,紧扣“一河一山”保护发展命脉,紧盯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把保护黄河长治久安,守护“三山”生态永固作为根本大计和发展主基,突出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主线,确立努力建设河段堤防安全标准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环境污染治理率先区、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区、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的宏伟目标,突出以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为牵引,围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保障黄河安澜、保护修复生态、治理环境污染、优化资源利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城镇布局、加快生态建设、发展黄河文化等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新时代新征程,随着沿黄经济区被赋予新的“绿色使命”,宁夏将生态文明的内核嵌入全区建设,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防排减排、水土流失治理等多项工作,泾源县整体生态环境有较为明显的改善,根据上五年县域内大气、水、土壤、固(危)废污染的监测数据,生态环境防治工作仍然存在短板,如何在“十四五”期间,将空气质量优良度指标持续改善,监管力度有效提升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
自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工作开展以来,国家对城市、乡镇、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区域的环境保护监管力度越来越大,泾源县辖区内的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便是督察重点区域。在生态优先原则下,加强生态环境管控力度,优化开发与保护并举,提供区域内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怎样的生态文明、怎么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推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基本原则、五大基本体系,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泾源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率先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区提供了方向和根本遵循。
固原市聚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民生优质资源均等化和改革开放,重点推进和实施一批高质量发展优质项目,构建“五美融合”发展新格局。同时,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抓手,深入推进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大体系建设,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一系列政策推进和项目实施为泾源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发展机遇,指明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展方向。
泾源县位于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其所在的六盘山区为重要水源涵养区,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和生态调节功能,是宁夏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作为泾河发源地和六盘山生态核心区,泾源县是“一河三山”“一带三区”的重要一极,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综合实力仍处于低位,内生动力和活力不足,投资增长后劲乏力,巩固脱贫成果压力较大,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较低,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新时代形势下,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夏重要指示精神,牢记总书记对泾源人民的亲切关怀,深刻认识我县面临的复杂国内国外环境,准确研判发展形势,践行时代新使命,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瞄准问题明晰“十四五”任务,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践行绿色发展新道路,探索出成熟的“两山”转化路径,尽快提升生态环保监管能力,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等一系列举措。凝聚起坚定的思想共识和精神力量,激发起干事创业的巨大热情,全力开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一局。
(一)泾源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会和市委四届五次、六次、七次、八次、九次全会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践行建设先行区时代使命,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旅游兴县、文化润县、依法治县,努力建设“五个示范县”,坚决守好“三条生命线”,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的目标,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的工作总基调,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通过 “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让泾源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为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迈出关键性一步。
1.科学规划、综合治理
加强县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区域的综合治理,以开展污水处理、环境整治、大气污染防治等工作为手段,以加强监管力度为标尺,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眼长远、立足实际,按照科学规划一干到底,不辱使命,实现宏伟蓝图,引领高质量绿色发展。
2.突出重点,源头治理
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源头治理,狠抓任务落实,努力开创生态保护新局面。要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相关政策,持续强化源头治理,规范细致做好生态环境监测,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生态防治能力,科学开展生态修复,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保障。
3.生态优先,系统治理
突出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围绕定位、着眼长远进行系统谋划,确保发展“高质量”,紧紧围绕泾源县“生态优先、富民为本、绿色发展”的发展定位,做好系统谋划、科学布局,对重点区域、绿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按照一流水平规划,打造时代精品,同时,要善弹“钢琴”,凝聚合力,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协同共进。
4.以人为本,夯实民生
坚持把维护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目标,将基本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公共产品和基本公共服务。加大预防、保护和治理力度,优先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维护群众生态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5.信息公开,社会共治
充分用信息化机遇和大数据平台,大力推进信息公开,努力满足公众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不断提升管理效能和环保部门的公信力,以公开推动监督,以监督推动落实。明确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的责任和义务,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生态环境决策、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监督,倡导绿色生活生产方式,知行合一,建成生态环境保护统一战线。
(三)泾源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总体目标
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为背景,抓住“两个创建”的机遇,守好生命线,创建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县、全区环境污染防治示范县、全域旅游示范县、全区特色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全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县。
到2025年,通过实施一批环境保护工程、完成两个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达到三个提升、“互联网+环境”体系基本健全,推进城乡建设污水网络全覆盖,加强县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结合乡村振兴农村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明显提高,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1.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
泾河国控出境断面(弹筝峡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泾河区控断面(龙潭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泾河区控断面(甘肃—宁夏交界)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除本底值)。
2.生态环境保护—空气环境
空气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5%以上,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低于46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低于25微克/立方米。
3.生态环境保护—土壤环境
保持土壤清洁水平现状,生态保护红线纳入全国“一张图”管理,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
4.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
5.生态环境保护—固废处理
至2025年,全县实现工业园区固体废弃物处置能力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95%,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6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有效分类利用率达到45%以上,建立餐厨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
6.农村污染治理目标
至2025年,乡村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农业农村环境监管明显加强,农村居民参与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实现“一保两治三减四提升”:“一保”,即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农村饮水安全更有保障;“两治”,即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三减”,即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和农业用水总量;“四提升”,即提升主要由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超标水体水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环境监管能力和农村居民参与度。
(四)泾源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指标
“十四五”主要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体系 | ||||
类别 | 序号 | 项目 | 指标参数 | 指标类别 |
环境综合 治理 | 1 | 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95 | 约束性 |
2 | 地级城市PM10年均浓度(微克/立方米) | 46 | 约束性 | |
3 | 地级城市PM2.5年均浓度(微克/立方米) | 25 | 约束性 | |
4 | 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100 | 约束性 | |
5 | 地表水国考断面劣V类水体比例(%) | 0 | 约束性 | |
6 | 城市黑臭水体比例(%) | <10 | 预期性 | |
7 | 地下水质量V类水比例(%) | 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 | 预期性 | |
8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40 | 预期性 | |
9 |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90 | 预期性 | |
10 | 氮氧化物排放量(万吨) | 完成 自治区 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
11 |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万吨) | 约束性 | ||
12 |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 | 约束性 | ||
13 | 氨氮排放量(万吨) | 约束性 | ||
应对气候变化 | 14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15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约束性 | ||
16 | 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 15 | 预期性 | |
生态保护 | 17 | 生态质量指数(EI) | 稳中向好 | 预期性 |
18 | 森林覆盖率(%) | 42.44 | 约束性 | |
19 | 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例(%) | 不降低 | 预期性 | |
环境风险防范 | 20 |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 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 | 预期性 |
21 | 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 有效保障 | 预期性 | |
22 | 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起/每万枚) | <1.3 | 预期性 |
(1)落实排污权改革交易
严格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的《关于印发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山林权“四权”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认真算清“四笔账”(算清初始排污权账、可交易排污权账、新建项目新增排污权账、政府储备排污权账)。严格推进《关于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确权等工作的通知》和排污权指标核算指南(试行)的各项工作。落实规范排污权交易行为。依托全区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引导排污权市场交易主体,进行公开市场交易,监管市场交易行为,跟进交易后污染物排放情况,确保达到降污目的。及时公布排污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对已确定初始排污权的企业进行污染物排放监督管理工作,确保排污企业污染物排放量低于初始排污权,如大于初始排污权,指导企业通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对所需排污权进行交易。严把项目审批关口,严禁“两高”项目落户我县,对新建排污企业按照要求,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排污许可证》,核算污染物排放量,指导企业入市购买排污权,确保企业污染物排放按照许可要求,达标排放。鼓励现有已确权排污企业,积极开展污染治理项目,提高治污能力,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指导企业进行排污权减少量的储备及入市交易,在企业盈利的同时,改善我县环境质量。协同开展碳排放交易。严格落实减污降碳要求,积极探索减污与降碳、排污权交易与用能权交易协同推进机制。制定《泾源县碳排放交易工作方案》,指导各重点排污单位加强减污降碳技术改造,积极组织二氧化碳重点排放单位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有序推进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对接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构建生态补偿和损害赔偿机制,聘请专业机构测算水资源总量及水资源生态补偿报告,合理的评估生态资源与水资源生态补偿资金额度。从国家和自治区层面全力争取给予我县水资源补偿相关政策、专项资金和生态环保项目等方面的支持。
(2)构建系统化治污体系
严格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积极争取资金,指导督促全县加快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大污水收集、运营监管力度,提高污泥无害化处置水平,建成区要扩大污水管网覆盖面,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水平。全面构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系统化治水体系,推动污水全量收集、达标排放。强化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推动全县雨污分流、管网修复全覆盖。到2025年,实现泾源县县城2/3区域的小区、事企业单位排污管网的雨污分流,完善市政排污管网,并建设再生水利用回收管网28.6公里。全面评估各流域雨污分流工程质量,加强入河排污口核查工作,逐步全覆盖建设标准化排污口。严格划定禁止设置排污区域、限制设置排污区域,优化全县排污口空间布局。持续加强城镇一体化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1座,实现日处理能力2万立方。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加快制定或修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组织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状况调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基础台账,全面掌握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现状和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状况,编制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对距城镇较近的乡村要积极统一纳入城镇污水管网集中收集处理;对离城镇较远、地势较为平坦、人口居住集中的村庄,要积极新建集中处理设施收集处理;对地形条件复杂、居住相对分散的村庄,按照能集中不分散、能大集中不小集中的原则,分区域积极建设集中或分散处理设施进行收集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建设成本、减少后期运营维护工作量。结合各乡镇污水处理现状,在兴盛乡、新民乡、香水镇、泾河源镇、黄花村、六盘山镇、大湾乡建设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终端,并配套排污管网、检查井、沉泥井等设施。不断加强泾源县现有的43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扩容,实现污水处理终端改造后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项目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筛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用技术和设施设备,采用适合本地区的污水治理技术和模式。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
(3)推动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切实做好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巩固宁夏在全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落实主体功能区划。统筹抓好泾河和六盘山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全面衔接宁夏回族自治区“三屏一带五区”生态保护红线空间格局。以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渭河流域为主体,包括泾河一级、二级支流的颉河、沙塘河、羊槽河、香水河、东峡河、盛义河、新民河等河流。以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为重点,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增强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建设全县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统筹推进流域生态系统治理。全面排查山体边坡破损、道路损毁、移民迁出区耕地撂荒、生态脆弱等问题,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沟坡梁峁塬综合治理,促进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规划实施泾源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治理、修复流域面积82平方公里;实施农村闲置土地、河湖岸线土地整理等项目,实施泾河源东峡底沟移民迁出村庄拆旧复垦1000亩、弃耕地整理450亩、低效草地整理4500亩。实施重点河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全面开展“保、防、控、治、管”全过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城镇河段为重点进行生态化改造,重点开展香水河、颉河、策底河和黄花川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乡村郊野段的自然河岸带保护与恢复,实施退田还河,保障河滩地和滨岸带空间,恢复和建设河岸植被缓冲带,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和”的魅力水系。
(4)强化污染源治理和监管
严格工业污染防治。完善园区配套管网,实现园区废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集中全处理,确保达标。监督指导工业园区加强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管理,严格落实企业污水预处理、配套管网、在线监控等设施建设,加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监管。对接入城县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工业废水组织开展评估,轻工产业园区管委会要组织对进入县政污水收集设施的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并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评估,经评估因工业污水导致处理厂出水不能稳定达标的,要限期退出;经评估可继续接入县政污水管网的工业企业应依法取得排污许可。依托排污许可证信息,建立“水体—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线—污染源”全链条管理的水污染物排放治理体系。强化工业废水控制,建立协调联动机制,依法处置超排、偷排等问题。
(5)加强推动水灾害治理工程
统筹治水、兴水、用水、节水,加快构建兴利除害现代水网体系。健全农业生态水网,建设西贤、先进水库联蓄联调工程,新建网子沟、洪家沟等水库12座,高效调配现有库坝水,科学合理利用雨洪资源,构建“格局合理、功能完备,蓄泄兼筹、引排得当,多源互补、丰枯调剂,水流通畅、环境优美”的水系联蓄联调工程体系。加快实施“互联网+人饮”工程建设,对全县截潜水源进行替换,对县城供水进行智能改造,对水库、重点河道实施智能化管理,优化小流域动态监测,加快信息化与水利深度融合。
实施流域水生态修复治理,开展泾河综合治理、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强化跨界河流治理。实施流域水生态保护,建立全县湿地保护区台账资料,加强湿地保护项目实施的督促、指导、检查,确保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助推泾源县湿地保护恢复发展。加强湖泊湿地全域化保护、整体性修复,加大湿地资源保护监测管理。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六盘山重点生态功能区降水量400mm以上造林绿化工程。大力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努力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完成水土流失、淤地坝除险加固。
(6)依法强化涉水事务监管体系
健全水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建设信息化监控平台,落实城乡集中式饮用水龙头水水质监测信息公开制度,健全完善城乡居民饮用水水质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完善河道治理顶层设计,统筹安排落实河湖管理保护专项经费,建立健全县、镇(乡)、村(社区)河(湖)长体系,落实属地责任,启用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各级河长、巡河员要全部安装河长通、巡河通并开展巡河工作,加强河长制监管,强化河长制工作督查考核。协调整合各方力量,促进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实现河长全覆盖,并延伸到沟、渠、溪、塘等小微水体。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环境准入,根据流域水质目标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细化水环境功能分区,实施差别化环境准入政策。强化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刚性约束,全面落实水资源管护主体与责任,建立和完善以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持续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求,严控用水总量、切实提高用水效率控制。着力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深入推进“农业节水领跑、工业节水增效、城市节水普及、全民节水文明”四大节水行动,推行合同节水管理。强化取水口监管,完成取水口核查工作。强化不达标水体治理,加强泾河出境断面水质监测监控,督促强化污水处理设施和人工湿地运行管理,保障生态基流,全面消除国考断面劣Ⅴ类水体。
加强执法监管。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实行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对已超过承载能力的,要实施用水总量、水污染物削减方案,加快调整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全面达标排污,逐一排查企业排污情况,达标企业应采取措施确保稳定达标;对超标和超总量的企业予以“黄牌”警示,一律限制生产或停产整治;对整治仍不能达到要求且情节严重的企业予以“红牌”处罚,一律停业、关闭。加强直接入河排污口监管,开展全县入河排污口设置及分布情况核查,严把排污口审批关,进一步规范现有排污口监管,完善排污口管理台账。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污染源日常环境监管“双随机”抽查办法(试行)》规定的频次对重点污染源、非重点污染源、特殊污染源开展抽查检查,抽查结果及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重点打击私设暗管或利用渗井、渗坑排放、倾倒含有毒有害污染物废水、含病原体污水,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或者未经批准拆除、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等环境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领域越权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久试不验等违法违规行为。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办理的水污染环境违法案件,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规定情形的,必须及时移交公安机关,依法对相关责任人实行行政拘留处罚。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开展节水行动。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创建国家节水县城,持续推进农业节水领跑、工业节水增效、城市节水普及、全民节水文明,落实工农业计划用水管理制度,推进综合水价改革,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产品,深入开展中水回用,加强畜禽养殖废水综合利用,实施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县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充分发挥电视台、网站、报刊、广播等媒体作用,借助“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宣传平台,开展多形式、多方位、持续深入的宣传活动。
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开展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源调查评估和保护区划定工作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调查评估,定期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清理整治水源地保护区内违法违规设施,进一步整治违法问题,按照“划、立、治”总要求,建立完善“一源一档”。加强农村分散式供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宣传教育,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组织第三方及相关单位监测评估饮用水水源、供水单位供水、用户水龙头出水的水质等饮用水安全状况。实施从源头到水龙头的全过程控制,落实水源保护、工程建设、水质监测检测“三同时”制度。农村饮用水水源每季度监测一次,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结合本地水质本底状况确定水源、供水、水龙头出水等监测项目并组织实施。
专栏一 城乡水环境治理提升 |
泾源县兴盛乡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集污管网工程:建设污水处理厂1座,规模为 1000m³/d,污水处理终端8座,规模分别为50m³/d和100m³/d;配套建设d400的(二级钢筋混凝土)管集污管网20100米,d300集污管网21800米,新建污水检查井645座,新建沉泥井60座,路面修复19200平方米。 泾源县新民乡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集污管网工程:新建污水处理厂2座,规模分别为 1000m³/d和500m³/d,污水处理站1座,规模为200m³/d;配套建设d400的(二级钢筋混凝土)集污管网26000米,铺设d300的混凝土集污管网22800米,铺设(de225)HDPE入户管网24552米,新建污水检查井751座,新建沉泥井244座,路面修复48800平方米。 泾源县香水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集污管网工程:新建污水处理终端25座,配套建设d400的(二级钢筋混凝土)集污管网60500米,铺设d300的混凝土集污管网60600米,铺设(de225)HDPE入户管网44688米,新建污水检查井1847座,新建沉泥井600座,路面修复120100平方米。 泾源县泾河源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集污管网工程:新建污水处理终端21座,配套建设d400的(二级钢筋混凝土)集污管网49500米,铺设d300的混凝土集污管网73100米,铺设(de225)HDPE入户管网35296米,新建污水检查井1886座,新建沉泥井613座,路面修复122600平方米。 泾源县黄花乡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集污管网工程:新建污水处理终端19座,配套建设d400的(二级钢筋混凝土)集污管网36700米,铺设d300的混凝土集污管网34000米,铺设(de225)HDPE入户管网21160米,新建污水检查井1087座,新建沉泥井354座,路面修复70700平方米。 泾源县六盘山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集污管网工程:新建污水处理终端18座,配套建设d400的(二级钢筋混凝土)集污管网31040米,铺设d300的混凝土集污管网37080米,铺设(de225)HDPE入户管网13112米,新建污水检查井729座,新建沉泥井237座,路面修复47400平方米。 泾源县大湾乡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集污管网工程:新建污水处理终端16座,配套建设d400的(二级钢筋混凝土)集污管网44250米,铺设d300的混凝土集污管网39560米,铺设(de225)HDPE入户管网24624米,新建污水检查井1289座,新建沉泥井419座,路面修复83810平方米。 泾源县污水处理厂(站)微型监测站建设项目:在泾源县4个污水处理厂、20个污水处理站、61个污水处理终端,共计85个污水处理设施尾水末端建设48个微型监测站,用于监测各污水处理设施尾水水质。 泾源县农村污水改厕及集污管网建设项目:配合农村厕所革命改造,加强水污染治理,污水收集处理势在必行。在泾源县7个乡镇15个行政村配套建设集污管网48.52公里,采用d400二级钢筋混凝土管。新建接户管网56.85公里,采用de225双臂波纹管,管材为HDPE。新建污水检查井1538座,新建沉泥井515座,污水处理站20座。 泾河干流沙南段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堤防总长为5.02公里,其中:新建堤防3.52公里,加固现有堤防0.18公里,利用现有堤防1.32公里;新建穿提箱涵4座;新建跨上下秦河交通桥1座;新建跨河道路1条;建设堤顶硬化(兼防汛道路)9.9公里,安全防护栏4.65公里。 泾源县再生水回收利用项目:建设再生水利用回收管网28.6公里。 泾源县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容)工程: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能力1万方。 泾源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先进水库,千吨万人以上)保护项目:将集中式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先进水库)进行规范化建设。建成围网、界桩、标识牌、警示牌、监控设施、污染防治设施、自动监测、监测设备设施等。 泾源县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项目:对泾源县现有的43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提标改造扩容,改造格栅井、调节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增加MBR池、污泥池、清水池,并对部分污水处理终端规模进行扩容。改造后污水处理终端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 泾源县域排污口标准化建设项目:按照排污口规范化要求建设10个标准化排污口,安装10套流量计及监控设备。 泾源县城雨污分流工程:项目及建设内容及规模:工程范围覆盖泾源县2/3的建成区,工程共包括市政道路污水管网15条,共计长度约13公里,对需要雨污分流的小区及单位进行改造、新建、改建污水泵站1座。 泾源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污水处理厂1座,规模为2万m³/d,建设内容包括调节池、沉砂池、生化处理池、加药间、在线监测站房等,配套集污管网7km。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污水处理规模为500m³/d,建设内容包括调节池、一体化处理设施、在线监测等,配套集污管网2km。 泾源县乡镇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项目:对泾源县四个乡镇的已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及设施进行提质增效,增加污水处理能力及管网收集浓度,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2座,规模为500m3/d。同时对具备接入条件的村庄,通过管道全部接入乡镇污水处理厂。 泾源县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项目:新建好氧处理车间、辅料仓库、消防水池各1座(建筑面积2250平方米),以及附属设备。 |
(1)加快实现碳排放达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建立清洁低碳能源体系,按照集中利用、提高效率的原则,近期加大煤炭削减工作重点为民用散煤、燃煤锅炉等用煤替代,大力实施终端能源电气化。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构建现代气候治理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价格、财税、交易等手段,引导低碳生产生活行为。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扩大气候投融资渠道,在重点行业的原辅料、燃料、生产工艺、产品等环节实施价格调控激励政策,对低碳产品在税收方面给予激励。鼓励探索开展碳普惠工作,激发小微企业、家庭和个人低碳行为和绿色消费理念。
(2)严格固定源污染治理
将烟气在线监测数据作为执法依据,加大超标处罚和联合惩戒力度,未达标排放的企业一律依法停产整治。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制度,完成排污许可管理名录规定的行业许可证核发。深入排查“散乱污”企业,建立完善“散乱污”排查整治清单、台账及动态管理机制,强化源头控制,坚决杜绝“散乱污”企业项目建设和已取缔“散乱污”企业异地转移、死灰复燃。按照“先停后治”的原则,继续对前期排查清单中“散乱污”企业实施整治。做好“散乱污”企业整治工作台账,做到材料完整、有据可查。
(3)加强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认真落实《固原市柴油货车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统筹车、油、路治理,加强柴油货车销售、注册登记、检验维修等环节监督管理。强化车辆登记、检测、维修、报废全过程管理。强化用车监管,建立机动车全防全控环境监管制度,全链条治理车辆超标排放。切实加强用车监管执法力度,完善各部门路检路查常态化工作机制。
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鼓励将老旧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替换为新能源车辆,持续推进清洁柴油车(机)行动。到2025年,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全面实施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推广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汽车,新增及更换的公交车中新能源车占比不低于70%,环卫、邮政、轻型物流配送等新增、更新车辆基本能采用新能源车。加快充电站、加氢站布局。
加强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大力发展低碳交通,推广节能和新能源车辆,制定营运车辆低碳比例,到2025年,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6%。强化公路基础设施养护管理,加强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清洁能源装备设施更新利用和废旧建材再生利用。
(4)加强建筑领域综合治理
提高建筑用能效率,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建筑,推广绿色建材。大力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加大零碳建筑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基本达到100%。
制定《泾源县大气污染防治城市扬尘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全县建筑工地全面落实“六个百分之百”,即施工工地100%围挡、物料堆放100%覆盖、出入车辆100%冲洗、施工现场地面100%硬化、拆迁工地100%湿法作业、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城市主要道路机扫率达到75%以上;背街小巷实行湿法清扫,县城建成区垃圾及时清运。
开展城市扬尘综合整治,加强渣土车管理,规定渣土运输车辆行驶路线和运输时间,防止尘土泄漏、遗撒、飞扬现象发生。
(5)控制生活面源污染
加强餐饮门店和露天烧烤油烟治理,全面取缔城区内街道、广场、居民小区等公共场所范围内的露天烧烤摊点,实行进店经营,并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对城区大中型餐饮企业全部强制性推行清洁能源改造工作,并配套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备。对烟花爆竹的销售、燃放等提出明确规定。加强垃圾焚烧管理工作,持续推进秸秆禁烧管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推进城市及周边绿化和防风防尘林建设,扩大城市建成区绿地规模,抑制扬尘产生。
(6)加强燃煤锅炉污染治理
持续推进燃煤污染防治,加快推进“煤改电、煤改气”等工程,清洁能源采暖建设力度,加强清洁煤配送中心服务管理,严厉打击劣质散煤销售。统筹规划城镇供热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替代热网区内的分散小锅炉。未进行集中供热的地区,不得新建产热量在24.5兆瓦以下的燃煤锅炉。实现县城集中供热覆盖,对暂未集中供热的7个乡政府及卫生院、派出所、司法所、10个中小学、幼儿园实施清洁取暖改造,改造供热面积共计100728平方米。按照清洁取暖标准,将供热热源由原来的燃煤锅炉改造为固体蓄热供热系统。同时,选择30个行政村实施清洁煤改造示范,将原有的燃煤火炉取暖方式改造成清洁能源取暖。
(7)细化落实应急减排措施
修订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细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实施统一的区域措施,全力削减污染峰值。黄色、橙色、红色级别应急减排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0%、20%、30%。开展重点行业环保绩效A、B、C分级评价,细化应急减排措施,并落实到相关企业各工艺环节,实施“一厂一策”清单化管理。开展重点区域冬春季污染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制定并实施冬春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确保蓝天保卫战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专栏二 大气环境治理与保护 |
泾源县无集中供热区域煤改电(清洁取暖)试点示范项目:1、在泾源县无集中供热区域的7个乡政府、卫生院、派出所、司法所和10个中小学及幼儿园实施煤改电(清洁取暖)改造,改造供热面积共计100728平方米。将供热热源由原来的燃煤锅炉改造为固体蓄热供热系统,采用“电热储能+多能互补+智慧节能”系统集成技术,主要配置供配电系统、储能供能系统、高能效制热系统、能量转化装置、负荷监控及保护装置和相关辅助设备,可根据室温、气温等大数据进行智能控制,实现按需蓄能、精准供热。2、选择30个行政村实施清洁煤改造示范,将原有的燃煤火炉取暖方式改造成无烟清洁煤取暖。 泾源县集中供热锅炉房迁建及供热管网改扩建项目:新建容量为3×80t循环流化床热水锅炉,新建一级供热管网9546米,新建一座隔压换热站,配置监控系统。 |
(1)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信息化建设
配合自治区、固原市生态环境部门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工作,完成企业信息的调查与核实,参与土壤和地下水布点、采样方案的审核确认等工作。基本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依托国家搭建的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相关数据,建立全县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做好土壤污染预防工作,进一步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
(2)强化土壤分类管理
制定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工作计划,完成年度任务并将数据上传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并将划定结果上报县人民政府审定。根据土地利用变更和土壤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定期对各类别农用地面积、分布等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强化全县耕地安全利用,加强全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不断完善农产品产地和流通环节质量检测和追溯体系建设。统计调查农产品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含量变化情况,分析原因,做好风险防控,确保全县耕地土壤环境安全。
(3)持续做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
严格按照《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开展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依托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更新完善污染地块名录及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结合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城乡规划论证和审批管理;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规划和地块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土地征收、收回、收购以及转让、改变用途等环节的监管,强化暂不开发污染地块的风险管控。
(4)强化土壤污染治理力度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全面关闭搬迁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将养殖场户畜禽粪污进行专业化集中处理。严格畜禽规模养殖环境监管,加强规模养殖场监管,建立畜禽粪污处理台账,定期对畜禽粪污处理情况进行督查,进行绩效评价,逐步完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监管制度,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施用,扩大有机肥替代示范,提高全县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化肥利用率、病虫害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覆盖率和农药利用率,到2025年,粮食作物亩均减肥2公斤,蔬菜作物亩均减肥5公斤,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3%;深入推进“两治理、一改造”,力争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明显提高,并完成区、市下达的目标任务;积极发展健康水产养殖方式,推动水产养殖生态化、标准化,必须建设养殖废水处理设施,达到水产养殖标准后循环利用;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提高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到2025年,全县农用残膜回收率达到90%。
(1)加强施工噪声污染防治
推进工地智慧管控项目建设,安装可移动式视频、噪声、扬尘监控系统及扩音设备,实现远程监控监管,在工地出入口安装噪声显示系统。合理安排更新项目实施时序,减少拆除和重建时周边居民暴露在施工噪声影响下的时间和强度。加大对夜间施工工地的巡查力度,重点检查夜间施工噪声排放许可办理情况,严格对照施工单位噪声污染防治方案,检查降噪措施落实情况。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对连续噪声超标排放的施工单位进行严厉查处。
(2)推进交通噪声治理工程
加强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推动交通噪声污染严重区域治理工程,开展低噪声路面改造。加强交通噪声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机动车深夜鸣笛等噪声扰民行为。
(3)完善工业和社会生活噪声管理
严格执行声环境功能区建设项目准入要求,加强工业园区噪声污染防治,提高噪声污染准入标准,加大敏感区内噪声排放超标污染源治理和关停力度。加强控制维修、餐饮、娱乐及其他商业服务业噪声污染,严格管理敏感区内的文体活动和室内娱乐活动。提高声环境综合管理水平,将声环境质量达标考评纳入县级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督导重点部门加强声环境管理与治理。强化噪声信访投诉处理,确保噪声信访投诉100%处理。
(4)重点开展城市噪声扰民治理
结合县城环境质量提升和发展布局调整,以居住、学校、医疗、办公等集中重点区域,开展治理与改善工作。积极推进安静小区机制工作,实现公民自治。完善噪声投诉、执法、监管体系,限定广场舞等户外噪声,播放区域、时间、声音大小等措施。
(二)系统实施生态修复,维护生态安全格局
(1)努力建设全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县
全力以赴育林草、修生态、筑屏障,以“一山一河”为生态坐标,以重大工程为有力支撑,坚持植绿增绿并举、山上山下并进、治山理水并重,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实施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四个一”生态经济林工程建设,突出抓好移民迁出区、裸露矿山、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治理,全面开展造林育林护林行动,全方位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和生物多样性,筑牢六盘山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的示范样板。
(2)加快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自然保护区持续开展“绿盾”强化监督,继续深化工作机制,加大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公园的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自然保护区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保护。推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升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管系统,开展成效评估,及时预警生态风险,定期发布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报告。
(1)加强生态空间保护
加快探索建设以自然保护地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有效保护落实国家、自治区、市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政策要求,严格控制开发利用活动对生态空间的占用和扰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压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目标,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生态保护红线监控平台建设,加强生态红线区域执法和监督管理,确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主导生态功能不降低。创新全县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利用模式,合理布局“三生空间”。强化林地、湿地保护,出台专项规划,执行林业生态红线制度。
(2)强化生态系统修复
开展国土空间生态调查,实施矿山、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生态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六盘山及其外围区域生态保护行动,对已关停矿区进行综合治理,提升整治成效。到2023年修复三关口、秋千架等矿山1.4万亩,确保重要湿地和河湖面积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退化。实施矿山生态修复 840 亩。实施六盘山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和燕家山生态修复及生态经济发展项目,到2022年六盘山重点生态功能区完成营造林工程项目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万亩、村庄绿化1万亩、未成林抚育提升6万亩。燕家山实施生态修复3900亩,其中:实施乔灌混交、林间套作3000亩,种植造型油松、特色苗木、中药材900亩。落实天然林保护工作,科学实施修复,遏制天然林林分退化。加快森林正向演替,巩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推进自然林经营理念,发展以樟子松、油松、云杉为主的乔木林,重点营造针阔混交林,到2025年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左右。实施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开展以小流域和小区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突出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着力构建科学合理、协调高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到2025年实现六盘山自然保护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2万公顷。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到2025年修复废弃露天矿山1.6万公顷。
(3)强化农田生态提升
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土地平整及田间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水利灌溉排涝、机耕道路等工程措施,实现高效农田生态系统。加强耕作层保护,严格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平整规范要求,认真落实耕作层表土剥离、回填操作程序,耕作层表土不得用于田间道路、田埂修筑。同时,加强高标准农田土壤改良,提高有机质含量,防范城乡废弃物和污水流入农田,造成高标准农田环境污染。加强水系保护,坚决避免对排水沟的过度硬化,切实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不得为片面追求高标准农田连片效果对现有河道进行裁弯取直,切实防患改道引发的水土流失等生态风险。对易塌陷、易冲刷的排水沟可采取生态衬砌方式进行加固,对渠系压顶可回填熟土种植适宜花草或作物,绿化美化田园环境。加强山地保护,不得以片面追求新增耕地率为目的,未经林业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同意,毁林开垦,尤其是挖占退耕还林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或在地面坡度大于25度的山地上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林网建护,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一定规模的项目区,沿机耕道、主干沟渠等处选择适宜树种,合理布置林网,拓展农田生态系统的垂直空间,优化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增强农田生态系统功能。
专栏三 生态保护修复 |
泾源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1、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840亩;2、生态造林、改造提升、幼林抚育及灌草植被恢复1.2万亩;3、对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2处水泥厂实施搬迁、拆除和恢复,恢复治理总面积183.47亩;4、实施河湖湿地生态修复540亩;5、对泾河沿线居民庄点实施生活污染治理及生态环境治理;6、对泾河、颉河沿线1.8万亩农田实施农田质量提升。 泾源县香水河水生态修复工程:1、对香水河岸线道路、部分岸坡、缓坡滩涂地、人工生态湿地进行生态修复。本项目总建设绿化面积为504万m²。2、对县城段上下游近7公里河道生态湿地配置景观休闲设施,新建人行漫步路13.6km,新建自行车道13.6km,新建配套建筑物、休息亭等共计2.13万m²,翻建20m涵管桥1座,维修涵管桥3座,新建污水处理厂3座。3、对非县城段近10公里河道生态配置生态景观设施和产业示范设施,新建5座污水处理厂,翻建砌护排污口11处,翻建维修桥梁9座,翻建溢流坝7座,新建垃圾处理厂1座,垃圾回收站4座。4、防洪治理新建护坡长度为16.8km,险工险段防洪工程治理30处,新建护岸长5.6km,陡直段削坡30处,治理长度4.2km,河道裁弯取直38处,开挖引河并新加清洪分离堤长2.6km,维修1处人工湖泊,形成224亩水面,支沟入河口治理2处。新建防汛道路长为2km。 颉河流域水生态修复工程:在颉河上蒿店附近河段,利用河漫滩建设雍水坝1座,形成5万平方米水面,建设表流湿地,进行水生植物种植;在三关口已形成的3万平方米水面区域,种植水生植物;实施清水沟河滨岸带修复与水生植物种植,修复河滨缓冲带20km。 策底河流域水生态修复工程:在策底河新民乡上下游段建设雍水坝,建设表流湿地,种植水生植物;实施策底河岸带修复10km。 黄花川流域水生态修复工程:对上游水源涵养区的天然湿地进行封育保护,保护面积300亩,建设缓冲带20km。 泾河支流水生态修复工程:在香水河、盛义河、秦家沟和涝池河入泾河口各建设雍水坝1座,形成10万平方米浅水型水面,建设表流湿地,进行水生植物种植,建设河流缓冲带。 泾源县2022年六盘山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项目:成营造林工程项目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万亩、村庄绿化1万亩、未成林抚育提升6万亩。 泾源县泾河源镇农村低效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项目区实施低效土地整治22501亩。建设内容主要有闲置居民点整理复垦面积287亩、退耕还林地补植补造面积2931亩、低效林地提升改造面积14888亩、退化草地植被恢复工程面积4396亩。 泾源县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燕家山生态修复及生态经济发展项目:在燕家山实施生态修复3900亩,其中:实施乔灌混交、林间套作3000亩,种植造型油松、特色苗木、中药材900亩。 |
(1)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
编制“无废城市”专题规划,建立“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统一固体废物数据统计范围、口径和方法。建立部门责任清单,形成分工明确、权责明晰、协同增效的综合管理体制机制。
(2)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提高废物资源利用水平
持续开展固废危险废物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填埋危险废物,以及无经营许可证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等环节违法行为。进一步提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安全处置能力,推动工业园区固废堆场项目建设进度,全县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基本满足贮存要求。进一步加强全县固体废物重点监管企业的日常环境监管工作。提升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能力建设,对医疗废物处置单位进行扩容提标改造,确保医疗废物处置能力满足需求。建立医疗废物协同应急处置机制,保障突发疫情、处置设施检修期间等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
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因地制宜推动垃圾焚烧处理。加快消除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建立完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工作台账,区分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河湖水面漂浮垃圾、农村地区工业固废、农业生产废弃物等分类治理,建立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长效治理机制,加快消除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推进农村垃圾就地分类、资源化利用和处理。坚持先保基本治理、后提高分类治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垃圾治理体系,扩大开展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试点,建立垃圾治理长效运营维护机制,提高村庄生活垃圾治理率。配套完善农作物秸秆、农用残膜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统筹处理利用。
(4)提高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能力
加强完善县区统一收集、统一运输、统一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模式,构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提升县域垃圾处理能力,改造原有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车间、浓缩液池各一座,并对填埋场二期下游坝体进行加固,新增集水井、浓缩液回灌设施等。到2025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5)强化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
推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利用,做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规划,推进一般工业企业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分类贮存、分类处置,推动工业再生资源区外协同处置。在泾源县轻工业产业园北侧建设工体固体废物处置场1座,占地面积40亩,含填埋区22.5亩。
(6)加强其他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
建立完善危险废弃物生产收集、运输储存、安全处置和回收利用全过程监管体系,确保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示范和装配式建筑应用。构建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系,保障建筑废弃物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工程渣土泥沙分离综合利用,提高房屋拆除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专栏四 固体废弃物防治 |
泾源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提标改造及填埋场加固工程:1、改造渗滤液处理车间一座,主要包括设备更换,土建改造(地面和墙面改造、挖管沟、排水沟等);2、改造浓缩液池一座,将原有四座水池内墙开洞,管道封堵,合为一池;3、新建集水井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净尺2.0m×4.5m×2.0m; 4、新建浓缩液回灌设施:回灌石笼 7 座,每座直径 9m,高 4m。 5、对填埋场二期下游坝体进行加固,设置重力式挡土墙,采用 M7.5砌块片石结构,挡土墙高度为 6 米,长度为 104.4 米,并清除垃圾坝及边坡杂草,恢复环场路路面结构。 泾源县轻工产业园区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建设项目:在泾源县工业园区北侧4.5公里处山坡建设总库容为10万m³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一座,总占地面积为40.0亩,其中填埋区占地面积为22.5亩。 |
(7)实施绿色生产,推动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
实施绿色改造攻坚行动。开展重点行业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加快建设绿色园区,完善集中供热、再生水回用、固危废利用等配套设施,推动园区绿色化、循环化和生态化改造。出台支持鼓励政策。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包装,引导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制定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方案,在重点行业推进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单位产品物耗、能耗、水耗等达到清洁生产先进水平。积极培育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开发推广工业绿色产品。全面减少固体废物产生和贮存处置总量。
(8)有序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全面开展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相关情况的调查,精准掌握畜牧业生产总体情况和产业布局、农用地规模和种植业情况、畜禽粪污产生数量和处理设施建设状况以及综合利用现状等。坚持以肥料化利用为主攻方向,以生态循环为抓手,推动畜禽粪就近就地低成本还田利用;依托商品有机肥厂,促进畜禽粪专业化收集和集中处理加工,实现高值化利用。
专栏五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
泾源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采取乡镇联合的方式,在泾河源镇和兴盛乡之间,黄花乡和香水镇之间,大湾乡和六盘山镇之间分别建3座集中畜禽粪污处理中心,在养殖相对集中、规模较大的龙潭、上金、上桥等15个养殖示范村,建设村级畜禽粪污集中堆放点,由有机肥加工企业定期回收。新建1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 |
重点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印制《泾源县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和垃圾分类指南,制定出台《泾源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办法(试行)》,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纳入乡(镇)考核范围之列,进一步规范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和处理,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建设洁净、和谐、宜居的农村环境。加强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建立完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工作台账,区分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河湖水面漂浮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等分类治理,实施整治全流程监管,严厉查处在农村地区随意倾倒、堆放垃圾行为。制定《乡镇保洁员工作职责》《乡镇垃圾分类》《乡镇卫生保洁管理制度》《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卫生评比制度》等相关制度,通过村组细分农户卫生责任区,与农户签定“门前三包”责任状,制定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卫生行为,并定期开展卫生督查活动,对农户进行奖惩,调动农民长期参与积极性,促进保洁工作常态化。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程中,巩固深化“363”(“三图”管控、“六员”齐抓、“三制”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垃圾分类“积分卡”激励机制,对自觉执行垃圾分类收集的农户,根据其收集的垃圾数量和单价统一核算分值,计入“积分卡”,在本村“爱心超市”兑换同等价值的生活用品,同时建立垃圾分类“黑榜”,对不遵守生活垃圾分类的农户进行曝光,并扣除相应积分。充分发挥县城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全县农村垃圾处理硬件设施,为乡(镇)配备垃圾清运车和垃圾箱,给保洁人员配备保洁工具,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有序进行。
专栏六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
在全县7个乡镇建设96个行政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工程。实施内容: (1)建设6座垃圾处理站. (2)创建14个绿色能源使用试点村。 (3)全县96个村,各配置1辆垃圾清运车,(4)配备垃圾箱1720组。 (5)对村道绿化、美化、亮化。 (6)聘用192名垃圾转运工人。(7)对建成的污水处理站运维。 |
落实《泾源县建设全区环境污染防治示范县(2021—2025年)实施方案》总体要求。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建立健全污染防治长效机制,优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推动农业污染大幅减少,工业实现达标排放,城乡生活污染全面有效治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持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好中向优,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稳定提升,为创建全区环境污染防治示范县奠定坚实的基础。
开展森林碳汇交易试点。持续推进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生态林业工程。转变林业发展思路,着力发展碳汇林业,开展碳汇交易,推动森林资源优势转变为森林资产,在全区先行探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泾源经验”,打造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把握国家“十四五”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新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碳汇交易试点落户泾源。以国有林场、大型合作社为龙头,利用苗木腾退土地以点带面积极发展碳汇林,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学习考察北京、天津、上海等试点地区国家碳汇交易模式和经验,努力打造西北地区碳汇交易样板区。
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综合运用市场和法制手段对低端低效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严禁落后产能开工建设,对污染严重、稳定达标排放无望的企业和生产线依法予以关闭。建立“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和“僵尸企业”市场推出长效机制。严禁承接不符合环保政策、产业政策的过剩和落后产能,严防产业转移变为污染转移。到2025年,落后产能完全推出。
“林下种草,以草养牛,点面结合,户繁场育”循环草畜产业模式。以“壮大规模、提升层次、打造品牌”为目标,以龙头企业为引擎带动合作社和养殖户,推行“大集中、小分散”养殖模式,进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提升肉牛养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和优质化水平。同时按照“种养结合、草畜一体”的思路,鼓励农民在自家林地种植苜蓿或资源化利用耕地玉米秸秆,为龙头企业和自家的肉牛养殖提供饲料,再将牛场粪便收集堆肥处理后用于饲料种植,构建“饲草种植-肉牛养殖-有机肥加工”种养循环模式,推动草畜平衡发展,实现传统养牛业向现代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生态农业循环生产体系。以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为引导,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和林业清洁生产,推行高效互补、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推广“秸秆-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果园(菜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秸秆-基质-食用菌基地-菌糠-生物饲料有机肥-生态养殖和有机农业”等模式;推动农村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农田废弃物回收利用、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构建农业循环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进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积极推动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采取立体种植,发展绿色生产。提升农业装备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推进高端农机装备和农牧业、苗木培育、中蜂养殖等农机装备的生产研发、推广应用,全面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发动一批中坚骨干、调动一批新增户的“三个一批”行动计划,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苗木产业“双增”工程。通过荒山造林用一批、补植补造用一批、退化林分改造用一批、城乡绿化用一批、开拓市场用一批等手段,加快“三棵松”去库存,推进樟子松“瘦身退市”、油松“塑形变脸”、云杉“良种良法”、六盘山特色花灌木“扩量提质”,适时腾退万亩苗木。发挥苗木产业“三支队伍”作用,聚集政策、资源、资本、市场、人才、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连接上下游,联动前后项,鼓励苗木企业、协会、绿化公司、苗木经纪人拓宽销售市场。以从试验示范、点上突破向整流域推进、全产业链发展的总体思路,按照“整片推进、整乡推进、整流域推进”的发展模式,依托现有生态资源和生态建设项目,以调优苗木产业结构和增加蜜源植物为重点,在泾源县杨岭南山流域、董庄-牛营流域、井盘沟流域等14个流域发展以黑果花揪、叶用枸杞、刺五加、山楂、玫瑰、蜜源花卉等为主的“四个一”林草工程。加强同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合作,挖掘野生沙棘资源,开发沙棘系列产品,引进先进加工企业,打造系列种苗繁育基地、鲜果产品加工厂;加强与南方市场的联系,拓展外销渠道,调优种植结构、调长产业链条、构建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做好“生态+”“绿色+”文章,依托良好的森林资源和旅游基础,结合中草药、食用菌、养殖和蜜蜂等产业,推进生态与苗木产业、中蜂产业、林下经济深度融合;在荒山荒地及移民迁出区发展林药间作,大力推广道地名贵中药材,种植以黄芪、芍药、柴胡、大黄、金银花等道地药材,提升产业附加值。
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按照“一年夯基础、两年补短板、三年优服务、四年强业态、五年大跨越”的全域旅游发展目标,深入推进“旅游+”战略,以生态休闲避暑、边塞文化体验为主题,以泾源县城南北两条景观服务带为主轴,结合自然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特征,做亮乡村游、生态游、度假游、冰雪游、全域旅游等特色品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设施完备的文化旅游主体功能区和旅游名乡村,构筑一批文化展承、观光游览、生态休闲、康体养生、滑雪度假等文化旅游产业复合廊带,实现景区上A、品牌上榜、服务上星、精品上线、产品上市、收入翻倍。最终实现泾源县旅游产品全域覆盖,打造成为全域旅游和生态旅游集中发展区、西北避暑旅游目的地。
(1)推广全民绿色出行方式
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倡导低碳出行理念,建立经济政策鼓励引导机制,鼓励公众购买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车辆,开展低碳出行推广及教育活动。发展慢行交通,加快建设自行车专用道,扶持和鼓励提供班车、校车服务。完善公共出行设施,强化常规公交与土地协调互动,以社区公交为突破口提升城市公交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形成“城市公交为主体、自行车(等慢行交通)为延伸、出租车为特服”的公共交通体系,鼓励城乡居民乘坐公共交通。
(2)倡导绿色生活行动
推动各领域各行业发起绿色生活行动,创建一批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酒店、绿色建筑等。推动绿色快递、绿色包装、绿色外卖、光盘行动等,倡导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优先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限制一次性办公、生活用品,打造绿色生活模范机关。深入推行加强版限塑令,限制超市、商场、市场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禁止超市、商场、市场免费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引导星级酒店逐步停止主动提供客房一次性日用品。推广绿色采购,重点在政府采购领域全面推行绿色采购。
(3)面向社会各界推进教育体系
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教育培训。通过在党校和干部学院的专题培训班,以及党员干部常规培训、轮训中增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相关培训课时等形式,对全县副科级以上在职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全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教育培训;鼓励和引导广大机关单位人员自觉学习生态环保知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确保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教育培训的人数比例达到100%。
加强企业宣传教育。以政府和行业协会联合的模式,推动企业积极制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教育培训计划,加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环保知识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教育,规范企业发展行为,提高企业绿色环保发展自觉性。鼓励企业培育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企业文化,引导并支持企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活动,提高企业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创新校园教育体系。将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教育纳入泾源各级教育体系当中。充分发挥青少年校外活动的作用,通过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开展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演讲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以及引导学校和学生社团组织中小学生深入乡村、社区和企业,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地建设教育实践,普及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学习。在中小学生中全面开展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爱护草木的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广大教师的环保意识,把生态文明教育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学习纳入教师的业务培训。
推进农村教育活动。培育美丽乡村和特色文化村,开展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特色发展典型村镇、文明户等活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生态文明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相关知识下乡,图书室、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通俗易懂的村规民约,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等知识向农村传播。
(四)加强环境风险防控,筑牢环境安全底线
(1)科学规划依规选址
按照国家、自治区及地方各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等要求,并充分考虑区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生态红线控制区、生态环境敏感区、人口聚集区等环境要求较高的区域,不得建设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核心区禁止新建、改扩建焚烧类和排放VOCs及其他有毒有害气体的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设施。
(2)加强建设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设施
统筹推进具备焚烧、填埋等能力于一体的综合性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推进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同时具备固化、稳定化、物化、焚烧、安全填埋等综合处置能力。推进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实现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全覆盖。
(1)提升城乡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加强集蓄雨水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大力推广实施新能源屋顶庭院计划、设施农业、新能源发电等减适一体化工程。在农业、水利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
(2)成立应急团队,推进监管机构建设
加快环境应急机构建设,组建环境应急队伍;成立县环境应急专(兼)职机构,配备环境应急人员;加强重点企业环境应急队伍建设,形成县、工业园区、重点企业三级环境应急体系;建立危险废物应急机制和有毒有害污染处置跨部门合用协调机制;持续推进园区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应急设施
配备齐全环境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和物资储备,提高监测预警、应急能力和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合理布局,建设环境应急物资库。
(4)提升协调组织能力,确保应急妥善处理
完善全县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处置及善后工作机制,建设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系统,形成防范有力、指挥有序、快速高效和统一协调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立完善全县环境安全专家数据库、重大危险源安全数据库,强化环境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应对环境灾害和处置突发性环境事件的能力。
专栏七 地质灾害建设重点工作 |
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主要针对因雨水冲刷造成的自然灾害,实施排水沟、泄洪渠和护坡等治理项目,防止自然灾害给群众造成损失。 |
巩固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生态遥感监测系统,加强无人机遥感监测和地面生态监测。完善生态监测技术规范,构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建成风险评估和预警相结合的监测评价体系。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区及重点流域生态调查评估,系统掌握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变化状况,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大决策制定、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提供可靠依据。
专栏八 监测能力建设重点工作 |
流域智慧环保项目:在县城、乡镇污水处理厂入河口下游建设五参数可溯源微型水质自动站5座,在六个乡镇行政区交界、策底河、黄花川、暖水河、颉河跨省界断面设置五参数可溯源微型水质自动站10座,建设智慧环保平台。 |
(1)落实《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各项举措
按照规划要求,对县域内遗传资源本底、物种及遗传资源进行调查;建设物种及遗传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构建物种及遗传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宣传教育;继续做好生物物种资源就地和迁地保护,加强对现有设施的管理。
(2)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按照保持现有、扩大面积、改善结构、提高质量的思路,系统优化林种(草种)、林相、林分,加大退化林分改造,不断提高林木成活率、森林覆盖率、森林郁闭度,到2025年完成退化林分改造10万亩。健全多元化管护格局,完善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应急防控等体系,加快林区防火通道、防火隔离带、视频监控与红外线监控设备建设,科学监测防控重大病虫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森林动植物生物链完整性、生态间协调性。
(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建立多部门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动机制,建立区域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体系,推动常态化的生物多样性监测、调查工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工程。加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严防违法采集及猎捕、破坏等情况发生。建立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和防疫制度,坚决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和食用,进一步加强对野生动物植物的保护力度。构建水质保障和河流生态系统,改善水质及生物物种和栖息地,定期开展河流中特有性、指示性物种以及珍稀濒危水生物种调查和保护工作,确保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种类和数量不降低。建立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和防疫制度,坚决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和食用,进一步加强对野生动物植物的保护力度。
(4)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引入
将危险性外来入侵物种、进出口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等突发事件纳入生物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开展外来物种入侵实地调查,制定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方案和防治计划,强化外来物种入侵预警和防治工作,确保外来物种入侵不明显、不加剧。加强森林火灾、有害生物入侵等的监测防控力度。加强普法宣传,推动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全民参与机制。
(五)深化创新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
(1)完善生态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
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建立完善的自然资源资产指标和考核体系,根据领导干部的任职期限和职责权限,合理确定审计内容,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决策情况、目标完成情况、监督责任履行情况、相关资金征用和项目建设运行情况等内容。依法客观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发现问题应承担的责任。组织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探索建立分区分类的离任审计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审计结果运用。
(2)强化主管部门能力建设
强化理论武装,筑牢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思想根基,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在源头监测、排污监督、超标预警等方面充分运用大数据共享和科技手段,提高执政和监管能力。从政治素养、专业本领、工作作风、责任品质四个方面实施“四铁工程”,锻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1)健全企业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建立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制度以及业主、出租方连带责任制度,推广公开承诺制、绿色采购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压实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积极推行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环境污染问题诊断、系统解决方案、污水和固废集中处理处置、烟气治理、污染物排放监测以及监管信息平台等环境综合治理服务。依法依规公布治理效果不达标、技术服务能力弱、运营管理水平低、综合信用差的第三方治理企业名单,并将违法违规信息纳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企业环境信息公开,鼓励排污企业过设立企业开放日、建设教育体验场所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开放。探索建立环境保护督察机制,推动环境监管从“督企”向“督政”与“督企”并重转变。
(1)探索生态环境监管多元参与新模式
加强基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压实街道、社区管理责任,推动污染企业信息向社区公开,发挥人大代表社区联络站的纽带作用,畅通和规范群众环境信息知情权、诉求表达、权力保障通道。加大政府网站及新媒体环境信息服务功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公共政策的评估与反馈机制,拓展公众参与环保决策的途径。加强企业环境信息公开,鼓励排污企业在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通过设立企业开放日、建设教育体验场所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开放。通过公众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估和监督,加大生态环境问题的曝光力度,形成全社会倒逼生态治理的舆论压力。建立完善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畅通环保监督渠道。鼓励新闻媒体对各类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发环境事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曝光。
(2)发挥环保专家智力支撑作用
推动企业与行业协会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储备与培养,提升行业专业水平。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专业人才库,发挥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环保专家、技术团队等的作用,提高专业人士在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政策、技术标准制定和实施方面的参与度。
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环评审批,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已经开展区域空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域,按照生态环境准入要求,协助制定需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项目名录,未纳入名录的建设项目简化审批程序或者豁免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推进排污许可与环评制度、环境执法、环境监测等环境管理制度的衔接融合,形成环评与排污许可“一个名录、一套标准、一张表单、一个平台、一套数据”,实现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
(2)构建生态保护统一管理体系
充分调动人大、行政、司法、审计和社会监督多方作用,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强化“多规合一”平台运用,构建具有泾源地方特色的“多规合一”管理体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规划的无缝对接,实现统一政策规划标准制定,统一监测评估、监督执法、督查问责。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制度,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多规合一”平台中动态监测、监控、自动预警响应。
(3)加强生态环保领域司法保障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强化对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侦办,加大起诉力度,加强检察机关提起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工作。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4)建设现代化环境监测体系
加快构建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实行“谁考核、谁监测”,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提高监测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形成生态环境数据一本台账、一张网络、一个窗口,推动实现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提升环境执法装备的科技化水平,推动在线监控、污染源溯源排查监控等信息技术手段与环境执法工作进行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互联网+执法”,实施生态环境精细化、网格化管控。
生态优先和绿色低碳是泾源“十四五”必须坚持的原则和目标。大力推进泾源生态与环境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推进节地、节水、节材和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绿色技术、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和循环经济,解决好人居环境与资源节约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协调。
重视专家咨询、听证会和公式制度在科学决策中的创新作用,健全专家咨询、社会听证和公示制度,调研、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论证应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和重要规则,建立健全决策监督与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完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论证制度,采取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专家论证机制,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咨询作用,广泛征求社会意见,集中民智,确保项目审批依据科学、严谨。
创新民主参与方式,大力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管理水平。公众参与是确保民主管理的重要环节,确保合理的组织机制,鼓励非营利性机构、企业的参与,拓展公众参与渠道,通过群众走访、公示展示、民意调查等途径调动公众参与提升人居整体环境的积极性;重视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整治提出的建议和思路,避免推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得到广大市民和社会群体的认可和尊重。
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各领域的管理水平。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推动生态基础空间信息和政府信息的共享与交换,通过电子政府系统加强与群众的交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信息化;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监督机制信息化,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预警预报系统。
将有关工作纳入工作纪律检查、年度综合考评、干部离任考核及重点督查范围,压实责任、强化问责,形成“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无缝隙”的责任体系。同时,完善群众监督制度,拓宽群众监督渠道,重视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作用。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过程中,对提前、按时和超标准完成工作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实施通报表扬并纳入年度考评,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追究责任。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多形式、全方位做好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发展5年行动计划宣传工作,最广泛地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响应和参与。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开辟专版专栏,进一步加大保护环境、爱护卫生、文明生活等知识的宣传力度,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不断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卫生意识和文明意识,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的浓厚氛围。各级主管部门要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水平。
到二〇三五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全面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深度融合,建立绿色示范企业、绿色示范园区、绿色示范工厂等生态经济体系。构建完善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并实现完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加强城市与郊区的公交系统衔接和覆盖。强化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湿地等生态节点保护和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格局,提升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