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26日在县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泾源县人民政府县长 马威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泾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凝心聚力,共同镌刻跨越发展的历史年轮
2015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一年来,在区市党委、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团结全县人民,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砥砺奋进,铿锵前行,经济社会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8亿元,增长11.4%,高出全区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市第一;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26亿元,增长24.2%,增幅连续两年领跑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0亿元,达到40.85亿元,增长27.6%,增幅跃居全市第一。
——结构调整日趋优化。一二三产比例达到19:33:48。一产完成增加值2.5亿元,特色农业占比75%以上;二产和三产分别完成增加值4.42亿元和6.46亿元,分别增长17.4%和10.3%,增幅均列全市第一;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10件为民承诺办理实事全面完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35元,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75元,增长9.8%,增幅名列全区第三。城乡居民储蓄达到15.4亿元,增长22%。连续两年跻身“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荣获“全国首批绿色发展优秀县”。
(一)县域经济厚积薄发。项目带动成效明显。全年实施重点项目58个25.4亿元,增长41%;“双争”到位资金15.5亿元,与去年持平。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6亿元,增长47%,区市考核均为第一名。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国道344线快速推进,泾隆公路全线贯通,东毛高速全面收尾,中南部城乡饮水工程接近尾声。园区经济快速增长。皇达生物科技“新三板”挂牌上市,大田新天地“新四板”榜上有名,泾河食品有限公司重组达效,鑫捷特节能门窗厂入规投产,宏达汽贸城运营良好。园区全年完成产值2.7亿元,增长89.9%,实现利税2686万元,增长102%。商贸流通持续活跃。盈德金融商贸城建成开业,新区集贸市场正式交工,德通商务广场进展顺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5亿元,增长8.1%,增幅并列全区第一。财税金融运行良好。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4.96亿元,增长0.7%。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7.5亿元和13.6亿元,分别增长9%和15.6%。
(二)脱贫攻坚快速推进。扶贫开发精准发力。整合资金2.38亿元,完成2个整乡推进和17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脱贫销号贫困村16个,减少贫困人口610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5.3个百分点。生态移民基本完成。安置县内劳务移民756户2984人,搬迁县外移民858户3730人。县内移民村人均可支配收入5727元,增长12.4%。完成迁出区生态修复2.1万亩。金融扶贫创新机制。健全县乡村信用体系,成立县乡金融扶贫工作站和乡村两级信用协会,建立“担保资金池”,注资3000万元设立融资担保基金。创业就业稳步增长。完成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鉴定835人,转移劳动力2.83万人,劳务收入达到3.2亿元,增长13.3%。发放各类创业贷款8628万元,城镇新增就业5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三)特色产业提速增劲。旅游承载力不断提升。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拉开帷幕,20公里旅游服务带前期工作全面展开。老龙潭景区恢复性开业,“龙乡行”旅游节反响良好。冬季旅游开篇破题,六盘山滑雪场一期建成营业。颐和阳光公寓酒店主体封顶,泾河印象商务酒店加快建设。六盘山镇、泾河源镇荣登“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年接待游客突破80万人次,实现旅行社会总收入4.53亿元,增长16.8%。草畜产业不断优化。全面实施“小母牛计划”保护工程,安格斯肉牛饲养量达到6000头以上,中国畜牧业协会命名我县“宁夏安格斯肉牛繁育基地”。更新补播紫花苜蓿4.5万亩,种植饲料玉米5万亩,建成千亩机械化牧草收割基地2个。发放养殖贴息贷款7000万元,投保基础母牛养殖保险1万头。新建村级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室20个。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暨六盘山第五届黄牛节,全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观摩会在泾源召开。全县肉牛饲养量稳定在16.7万头,农民人均牧业收入1117元,增长10%。苗木产业不断巩固。推行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一体化新路子,春秋两季绿化造林5500亩,新增六盘山特色花灌木5000亩,完成退耕还林1000亩、营造林3.5万亩。“六盘山苗木”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苗木种植面积稳定在19万亩,大规格苗木交易量达到1100余万株,苗木销售收入3.8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868元,增长10%。
(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实施大县城项目14个6.5亿元,建成保障性住房144套7144平方米,改造棚户区1465户,新增商品房16万平方米;完成建筑节能改造2.6万平方米,分区改造特色街区建筑立面2.3万平方米,改造提升城市道路4.85公里;一二水厂建成联网,交通旅游驿站主体完工,卧龙山城市休闲森林公园命名为自治区湿地公园。城镇品质不断提升。泾河源镇游客服务中心、泾河景石公园竣工验收,集中供热、污水处理项目进展顺利,旅游综合服务区二期搬迁基本完成,257套安置房建成入住。六盘山镇供暖管网开工建设,170套安置房全面建成,张堡综合服务驿站投入使用。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实施农村“亮灯”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817盏。实施“阳光沐浴”工程,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1858户。新修基本农田1.2万亩、乡村道路25公里,建成安全饮水工程2处,治理河道32公里,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36平方公里。新建美丽村庄10个、农村标准化社区2个、标准化道路5公里,改造危窑危房2298户。全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现场会在我县召开,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全区推广,荣获主干道路大整治大绿化工程山区组第一名,群众出行更便捷、居住更舒适、环境更优美。
(五)民生事业全面加强。坚持民生投入优先保障,集合财力的78%用于改善民生。教育发展惠民育民。中考成绩连续两年跻身全市前三甲,高考录取率超过85%,县内二本上线人数再创新高。高级中学扩容改造启动实施,25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通过验收,教育基础建设日渐完善。“教育温暖”工程不断深入,76所学校供暖设施、外墙保温节能改造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彻底告别“小煤炉”。“学前教育保护”工程不断推进,幼儿园塑胶活动场地通过验收,儿童入园环境越来越安全。教育“9+3”助学工程不断扩面,全年资助学生1.9万人609万元,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更有尊严。卫生计生便民利民。全面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宁医大总医院合作继续深化。闽宁对口医疗帮扶再添佳绩,首家综合民营医院落户泾源。疾控妇幼计生服务中心交付使用,泾河源镇、六盘山镇中心卫生院评为“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实施“少生快富”363例,创建整村推进乡1个、整村推进村10个。社会保险“五险合一”改革正式启动,统筹城乡“两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文体活动提神提劲。泾源回族民间故事申遗成功。群众文化深入乡村,新组建农村文艺团队26支,开展文化演出112场次,放映数字电影1370场次。六盘山镇“千人饺子宴”在大年三十中央新闻联播重点报道。新建村级文化体育广场14个、体育健身步道10公里,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县创建通过自治区验收。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得“两金一银”的历史最好成绩,评为自治区全国民运会先进集体。养老助老热心暖心。县中心敬老院开放运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改造启用,泾河源镇中心敬老院主体建成,71个农村幸福院“老饭桌”全面运行,惠及鳏寡孤残和留守老人2000余人,提高高龄老人生活津贴,购买“老饭桌”、五保供养老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4100人,更多的老人吃上了热乎饭,说上了贴心话,日子过得更踏实。
(六)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启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创新实施宗教场所“阳光沐浴”工程,民族宗教和睦和顺。扎实开展安全生产责任年活动,隐患排查整治“一案一策”不断完善,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信访维稳、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年度群众满意度测评县公安局排名全区第一。“六五”普法通过区级验收。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全面完成,“两证合一”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展顺利。继续开展“三跨三支”防火演练,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得到加强。县域地名总体规划评为2015年全国优秀地名规划。
(七)政务环境不断优化。坚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制度,人大代表意见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均达到100%。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深入推进,“公务卡”试点和公车改革稳步实施,企业登记注册“三证合一”、食品药品“六证合一”全面推行,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全部公开。政务服务应用平台投入使用,全年受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3.8万件,办结率100%。开办“百姓关注”栏目11期,解决焦点难点问题108个。坚持财政“双审”制,创新开展“四清”制,“三公”经费同比下降5.3%。坚持全员审计制,审减政府投资类项目工程造价2.65亿元,核减率31.4%。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地震、粮食、档案、县志、消防、邮政、气象、电力、通讯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总结过去一年,我们扛住了困难和压力,在发展中奋进;回顾“十二五”,我们更觉得不平凡、不寻常。可以说,“十二五”是泾源历史上经济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集中力量办成了一系列打基础、谋长远、促发展的大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保障。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区市重要决策部署,抢抓国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机遇,确立了“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战略,为推动国家级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注入了新动力;我们积极对接、主动配合,重点推动了国道344线泾源段项目实施,掀开了县城直通高速的新篇章;我们创造条件,共同推动了六盘山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落地,开启了开放泾源望眼世界的新窗口;我们顺应民心,着力推动“征地移苗”制度建立,取得了重点项目实施的新突破;我们加快发展,全力推动特色产业壮大,充分展示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新形象。
五年来,我们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全县经济实力和各项事业连续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0.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跨入亿元行列,是2010年的5倍,年均增长37.8%;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8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2万元,年均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0.6%。
五年来,我们精心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懈怠,产业发展实现了化蛹成蝶的蜕变。我们牢牢把握“休闲避暑旅游县”发展定位,做精旅游产业,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始终坚持“一特三高”发展思路,做强草畜产业,“泾源黄牛”品牌美誉度越叫越响;紧紧围绕种苗核心区发展方向,做大苗木产业,群众“绿色银行”的效益越来越好。
五年来,我们加快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不减力,城乡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实施大县城项目75个125亿元,新增商品房42万平方米,建成城市公园5个,改扩建城区道路23公里,“四纵九横”的道路框架基本形成,集中供热、供水、供气管网全部建成,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上升到29%,提高6个百分点,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五年来,我们坚持民生导向、富民优先不降温,五年累计投入46.3亿元,解决了一系列解民忧、惠民生、促和谐的难事。新建维修校舍26.9万平方米,改扩建乡镇卫生院7所,上学难、看病难成为历史。建成保障性住房1740套,改造棚户区1876户、危窑危房9354户,3.6万群众喜迁新居。提前两年实现农村人饮安全规划目标,群众喝上了放心水。开通城市公交线路3条,修建农村公路207公里,群众出行越来越方便。减少贫困人口2.46万人,困难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达到2.98万人,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75%,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这五年我们收获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积极进取,主动作为,就一定有能力、有条件破解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各位代表,“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区市党委、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辛勤劳动在各条战线的全县人民,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工商联和各界人士,向驻泾人武部指战员、政法干警、武警消防救援人员,向参与泾源建设、支持泾源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过去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但发展中的问题依然不少: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稳定脱贫能力差,两年内实现脱贫摘帽任务艰巨。产业发展层次低,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薄弱,服务承载力不够,带动能力不强;草畜产业饲草基地建设滞后,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不足,标准化养殖水平不高;苗木产业品种结构不合理,种植方式不科学,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城乡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环境还需改善。一些干部群众观念陈旧,有的干部不作为、慢作为和不敢担当的问题比较突出,干部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群众生活满足于现状,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对待,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
二、激情跨越,绘就全面小康社会的壮美画卷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更是我县创新发展、转型追赶的关键期。按照县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体会议总体要求,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区市党委、政府及县委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坚持以脱贫攻坚为总揽,夯实生态、交通、水利、城镇化、信息化、教育“六个基础”,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两个带头人、旅游带动、产业提质增效、民生提升、金融扶贫“六大工程”,深化改革开放,加强依法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全面从严治党,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生态保护示范县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如期实现脱贫目标、与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预期发展目标是: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2017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脱贫,2020年与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战略性突破:
(一)坚定不移推进共享发展,在改善民生促进公平上得到新提升。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的基本方略,着力构建以产业发展为总揽,社会保障为基础,生态补偿为支撑,教育扶贫和易地搬迁为辅助,就业创业和医疗救助为补充的脱贫攻坚新格局,举全县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三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脱贫销号。重点突出教育扶智,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3+9+3”助教计划,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更加关注卫生惠民,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深入推进“先住院,后付费”诊疗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投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让贫困群众感受更多的温暖。繁荣群众文化,推动全民健身,进一步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继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养结合,解决老人日常诊疗和基本生活问题。深化平安泾源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形成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宗教和睦和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坚定不移推进创新发展,在构筑政策洼地上取得新进展。重点推进“农转场”改革,加快搭建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实现路径,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护林员岗位获取稳定收入。全力推进金融创新服务,力促宁夏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支持金融机构延伸服务网点。强力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城市供暖、道路桥梁等公共服务领域。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落实“多规融合”“三证合一”“六证合一”制度。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县乡联网办公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农宅“两证合一”,支持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探索“三位一体”综合服务模式。大力推进学前教育社会化,着力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三)坚定不移推进协调发展,在彰显区域发展特色上开创新局面。争创国家级卫生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文明城市,把加快新型城镇化作为城乡协调发展、提高质量的重要着力点,推进县城老城区靓丽转身、新城区突破崛起,全面增强县城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形象;把特色小城镇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点,加快实施“1+6”城乡空间策略,全力推动六盘山、泾河源、香水镇等重要节点建设,特色中心镇人口规模逐步达到2万人左右;把优化村庄布局作为城乡统筹的全面补充,实施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危窑危房改造、特色村寨、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乡镇、带动乡村的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到2020年,县城面积扩大到7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7%,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提高到70%,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5%。
(四)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在推动生态建设上达到新水平。继续巩固生态立县战略成果,严格落实六盘山主体功能区发展要求,加强泾河水资源生态保护,加大泾河流域、三关口矿区等重点区域生态治理。持续打好生态牌,加大植树造林规模,加快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和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打造全国生态主体功能建设示范县,构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大屏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培育发展旅游、草畜、苗木等生态型低碳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生态旅游,繁荣民俗文化,充分激活生态资源潜力,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生态立县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活县。经过“十三五”努力,使生态经济成为全县新的增长点。到2020年,全县造林2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肉牛存栏稳定在10万头以上,优质牧草留床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日接待游客能力达到5000人次以上。
(五)坚定不移推进开放发展,在增强发展活力上取得新突破。继续解放思想,增强开放意识,拓展开放空间,全力营造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发展环境。放大政策优势,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清水河城镇产业带建设,着力构建“东连西进、南接北通、辐射周边、面向全国”的开放合作大格局。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六盘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宁夏南部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立足区位优势,加强与陕甘蒙新等地跨区协作,促进肉牛产销、苗木营销、食品加工等领域合作共赢。强化协作优势,深化闽宁双向互动,推动区域联系、行业交流、企业合作。发挥节会优势,高标准办好黄牛节、山花旅游节、冰雪文化节等重大节会,搭建对外开放的交流合作平台。突出招商优势,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建设大生态,培育大产业,实现大发展。
三、敢为人先,全面打响精准脱贫的攻坚战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的主要经济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区市下达任务。
聚焦脱贫攻坚这一最大民生工程,按照“一切围绕扶贫,一切为了脱贫”,切实抓好以下六项重点工作:
(一)坚持精准施策,下好脱贫攻坚先手棋。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落实“1+16+96”脱贫攻坚计划,围绕“六个精准”,夯实“六个基础”,实施“六大工程”,实现“六个全覆盖”。目标对象全覆盖。全面推进60个贫困村整体脱贫,重点完成26个贫困村脱贫销号,巩固发展村16个,培育致富村12个,其他34个销号村达到基本脱贫条件,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以内。基础设施全覆盖。围绕特色小城镇、美丽村庄建设,按照贫困村“五通八有”的脱贫标准,全面实施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产业政策全覆盖。推行无差异的普惠性产业政策,支持贫困户自力更生、增收致富,鼓励致富带头人做大做强,每个农户都能同等享有政府扶持政策,重点推进兴盛乡产业示范、新民乡能人回乡创业带动工程。技能培训全覆盖。创新开展“订单培训、定岗就业、定向输出”模式,通过当地就业一批、劳务输送一批、能人带出一批,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技能培训任务,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达到3500人,新增城乡就业岗位1100个。社会保障全覆盖。全面落实贫困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政策,发挥民生兜底作用,加大医疗救助、五保供养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实现特殊群体应保尽保。金融扶贫全覆盖。推进“财政+金融+产业+扶贫”整体联动,建立金融扶贫长效机制,整合财政资金担保放大银行贷款7亿元以上,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6600万元,满足创业农户产业发展的刚性需求。
(二)突出项目引领,催生内涵发展新动力。紧盯国家、自治区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全年“双争”和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均达到15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5亿元。实施“内联外通”道路畅通工程,重点抓好国道344线泾源段、泾河源镇至双疙瘩梁、青石嘴至泾河源镇二级公路项目实施,集中抓好32公里农村公路修建改造,实现贫困村道路全硬化。实施城乡安全饮水和配套联通工程,突出抓好香水河、干沟河和泾河综合治理,精心抓好泾河水资源综合利用二期工程,配合抓好中南部饮水配套工程建设,贫困村自来水入户普及率达到90%以上,每个贫困村都能吃上放心干净的自来水。实施好新一轮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完成植树造林10万亩、生态修复15.6万亩等建设任务,争取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为就地转为护林员的贫困农户提供“口粮田”。实施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全力抓好中小企业孵化园建设,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旅游产品、
食品等加工业,构筑大学生和返乡创业人员的“雁归巢”。实施“互联网+”信息工程,组织抓好贫困村宽带网络建设,重点推进县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50个村级服务站建设运营,推动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形成“小农户大市场”的有效衔接。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协调抓好36公里线路改造,确保每个贫困村都能通上动力电。
(三)强化全域带动,打造旅游产业升级版。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推进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推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带动脱贫致富能力,力争全年旅游人数达到90万人次。推进全景化建设。围绕“轴线开发、点轴联动”的发展思路,加快水、路、绿三线齐头并进,推动“五化同步”,实现景区景点互联互通、乡村旅游串珠成链、资源开发互利共赢。重点建设20公里旅游服务带,加快建设老龙潭景区二期工程,正式启动胭脂峡生态保护开发。延伸全时化消费。全面推进主干道路两侧生态长廊建设,重点建设秦家梁万亩油菜花观光基地,稳步推动萧关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全力实施六盘山滑雪场二期工程,适时开展山花节、冰雪文化节、迎春灯会等节庆活动,实现“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季观景、冬季滑雪”的四季旅游。推动全要素融合。加快旅游环线建设,开通县城至老龙潭旅游公交专线,打造联通主要景区的20分钟通行圈。集中开发荣盛美食街、盈德商贸街、德通商务广场等夜间休闲业态,力促颐和阳光、泾河印象等星级酒店建成开业。建设改造特色村寨、乡村旅游示范村6个,创建一批乡村旅游扶贫创新示范基地。实现全民化共享。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创新旅游开发与脱贫致富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支持有条件的贫困人口开办农家乐、农家旅馆等,培训一批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从业者,提升服务水平,形成“人人都是旅游环境、户户都是旅游项目”的生动局面。
(四)加快优化升级,打好提质增效组合拳。草畜产业提品质、强基础。强化政策支撑,加强政企合作,通过“投母收犊”合作模式,扶持贫困户发展基础母牛养殖,培育一批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3000户以上,引进安格斯基础母牛1万头。发挥龙头带动,支持伊源与新疆天山牧业深度合作,安格斯肉牛饲养量达到1万头;支持泾河食品公司延伸产业链,建设千头养殖基地,年屠宰加工牛肉达到3000吨;加快六盘牧业迁建,力争肉牛饲养量达到去年同期水平。加强饲草基地建设,种植以青贮玉米为主的饲草10万亩,新建10万吨饲草料加工配送中心、饲草青贮池14万立方米。健全防疫保障体系,新建村级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室10个,保险良种基础母牛1万头。力争全年基础母牛存栏保持在6万头以上,肉牛饲养量达到20万头。苗木产业重引领、拓市场。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工程,推广“合理种植、科学管理”标准化育苗模式,采取能人带动、大户参与、农民入股的形式,培育科技示范基地7个、科技示范户100户。发挥宁夏皇达本土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培育种植花灌木、彩叶乔木3000亩。提高苗木销售的组织化、规范化,成立“三支队伍”,实现苗木目标市场推销一批、协会固定客户销售一批、承揽工程消化一批、荒山绿化采购一批。积极探索发展林下经济,开辟以中药材、食用菌、养蜂为主的贫困群众增收新渠道。全县苗木留床面积优化在18万亩。
(五)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精致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用足用好国家节能环保、综合管网等政策,完善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三线入地”、供气供热、停车场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气象局迁建、珍稀植物园改造提升、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卧龙山休闲森林公园续建工程。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加快和平巷、西苑南路商业开发,完成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县内劳务移民安置任务。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推进城市供暖、地下综合管廊、香水河大桥等PPP项目实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实施“三水润城”,修复香水河、干沟河水生态系统,建设“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的城市防洪体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启动运用智能交通旅游系统,完善城市智能化运行体系。
打造精美乡村。加快泾河源镇污水处理、自来水厂、立体停车场、农贸市场、供热管网和公交站点等项目建设,完成欧亚风情园后续工程。完善六盘山镇安置区配套设施,实施镇区集中供热管网建设。重点推进兴盛、黄花特色小城镇建设,新建美丽村庄12个、标准化农村社区10个,创建标准化道路20公里,实施“亮灯”工程、“阳光沐浴”工程,完成危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力争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
加强精细管理。全面深化“城乡一体化”管理模式,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着力推动城乡管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重点加强城市“三乱”治理,依法打击“开墙打洞”和店外摆摊经营等行为;集中开展农村“五改”整治,逐步实现农村垃圾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城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
(六)改善民生民利,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让“薄弱”学校“厚”起来。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完成泾源一小、一中、高级中学扩容改造,创建标准化学校45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加强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深化“三位一体”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争创全国督学责任区挂牌督导工作示范县。全力推进学前教育向贫困村延伸,新建开办乡村幼儿园16所,力争年底60个贫困村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深入推进“教育温暖工程”,全面落实“3+9+3”助教计划,建立教育全过程公益助学体系。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惠民政策,建设特色产业实训基地,引导贫困家庭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进入劳动力培训体系。
落实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这项民生工程,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总结宁医大总医院合作经验,稳步推进职工聘用制、岗位管理制和公开招聘制,重点推行县医院开展同工同酬和岗位差异化试点,提高诊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真正实现“医院能查病、医生能手术、职工有保障”。开展“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创建活动,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大医生培训力度,逐步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基本达到“小病就医在基层、大病就医不出县”。
将群众文化推向广大农村,鼓足贫困群众大干快上的精气神。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县文化馆、图书馆、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广场舞、秦腔展演、篮球比赛等文化体育活动,扶持农村文化大院和民间文艺团队建设,支持贫困村开发剪纸、刺绣等文化旅游产品,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企业。推进“踏脚”“赶牛”进入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提高传统民俗运动普及率,创建全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县。
从解决老人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入手,将一家一户的小问题渐变为社会关注的大民生。织密养老服务体系,健全“老饭桌”长效运行机制,提升县城中心敬老院服务水平,完成六盘山镇中心敬老院迁建、泾河源镇中心敬老院建设,积极探索全新的孝亲敬老倒逼机制,大力开展“好媳妇”“好女婿”等评选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常回家看看”成为年轻人的自觉行动,“尊老尽孝”在全县蔚然成风。
更加注重社会保障,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实现群众多年来“村村通公交”的愿望。新建残疾人医疗康复中心,让困难群体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建立农民工工资月督查和银行直接支付制度,严厉打击恶意欠薪、恶意讨薪等违法行为。推行社会保险“五险合一”、社会保障“一卡通”,统筹城乡“两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巩固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全面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创建全区“双拥”模范县,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继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深化平安泾源建设,启动“七五”普法,实施法律援助工程,强化信访维稳,确保社会和谐稳定。重视工青妇工作,关心支持下一代和老龄事业,做好防震减灾、档案县志等工作。
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对政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将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认真履职尽责,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坚持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作为破解一切难题的“金钥匙”,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新常态下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和经验,切实解决“知识匮乏”“本领恐慌”的问题,创新发展路径,完善政策举措,着力在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纳入政府督查重点,切实提高办理质量。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全面落实法律顾问制度,严格执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下决心解决粗暴执法问题,真正做到公正文明执法。
坚持求真务实。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紧盯作风领域新变化、新问题,加强绩效管理,强化行政问责和效能监察,发挥“百姓关注”电视问政的监督作用,着力整治庸懒散浮等现象,奖优、治庸、罚劣,确保部署的各项工作压茬落实、力求成效,让抓落实这根“针”,在基层“落地扎坑”,不漂浮、不走样,针针到位。
坚持廉洁从政。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完成公务用车改革。深入推进财政“双审制”“四清制”和全员审计制,提高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准则和条例,敢于向不作为、乱作为和“吃拿卡要”等行为亮剑,以反腐倡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历史赋予我们更大责任,人民群众寄予我们更多期待。让我们在区市党委、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县的智慧和力量,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附:有关情况说明
1、“新三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俗称。
2、“新四板”: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主要挂牌非上市、非公共、具有较高成长性的企业,是继新三板之后中小企业的又一融资渠道。
3、“五险合一”:将多个单位承担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五项保险业务进行整合,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申报、统一征收、统一服务和统一数据。
4、“一案一策”: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中,对发现的每一处安全隐患建立管理台帐和销号制度,制定具体整治方案和应急预案,明确整改的责任、时限和措施,从隐患的发现到消除,实行全过程监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
5、“三证合一”:对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
6、“六证合一”:将食品药品领域《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准许生产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六证合而为一,实行并联审批。
7、财政“四清”制:即实行专项资金及时拨付定期清零、预算内安排资金提前拨付按时清零、预算追加资金集中拨付限时清零和结余结转资金统筹拨付全面清零等四项制度。
8、“多规融合”:将各种重大规划通盘整合,深度融合,实现基础数据一个平台、规划审批一个流程。
9、“1+6”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把县城建设成为西部知名的避暑胜地,把泾河源镇建成风情旅游小镇,把六盘山镇建成冬季休闲旅游镇,把新民乡建成边贸旅游中心,把兴盛乡建成观光农业示范基地,把黄花乡建成探险疗养体验区,把大湾乡建成萧关历史文化名乡。
10、“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11、“3+9+3”免费助教公益计划:“3”:农村学校学前3年实行“一免一补”免费教育;“9”:9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全免费;“3”:高中阶段3年实行免费教育。
12、“五化同步”:水系景观化、道路功能化、园林生态化、村庄民俗化、景区精品化同步推进。
13、“三支队伍”:苗木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苗木协会、绿化公司。
14、海绵城市: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15、智慧城市: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
16、农村“五改”:改房、改水、改厕、改能、改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