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泾源县以建设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为契机,持续巩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成果,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举措,全力构建城乡联动、多元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旅游发展“颜值内涵”。
一是依托自然资源,打好“旅游+生态”牌。积极推进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打造燕家山旅游康养、科普研学旅游示范点,建设卡子村设施农业+特色采摘+林下休闲为一体的林农旅融合发展基地,发展林旅产业。立足资源优势,探索候鸟式、疗养式、鉴赏式和田园式4种旅居康养模式,开发10条旅居康养精品线路,完成泾河源中医药康养中心、康养小镇项目签约,推广种植六盘山道地中药材7.7万亩,发展“旅游+”“医养”“康养”融合产业。
二是着眼特色产业,打好“旅游+农业”牌。实施“八个万级”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实施乡村振兴暨农文旅融合示范带建设项目,建成沙南林下菌菇、河北野奢露营等农文旅融合示范基地16个;引进社会资本,开发泾河源中高端民宿、生态牧场,盘活闲置房屋发展“兴盛宿集”精品民宿12座,培育中蜂养殖场8个,建设林下菌菇种植基地7个、林药间作种植基地8处,新开设“泾源黄牛肉”品牌体验店4家,开发牛肉干、蜂蜜糕饼等“后备箱”农产品10余个。
三是深挖传统文化,打好“旅游+文化”牌。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创新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启动运营王洛宾文化园,完成龙文化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展示中心提升改造项目,开工建设杨岭红色教育研学基地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馆,编制完成“四色文化”丛书,成功举办“泾源故事我来讲”活动。持续推动文化惠民“六进”活动向基层延展,开展“送戏下乡”“戏曲进乡村”“送书下乡”等各类文化活动40余场次,累计参与人数约5万人次。持续加强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蒿店、和尚铺、瓦亭等6个村被列入全国传统村落名录,有序提升泾源踏脚、剪纸、刺绣等非遗文化品质,“泾源蒸鸡制作技艺”“泾源小曲”成功入选自治区第七批非遗项目。强化社火传统文化与踏脚、赶牛、秦腔等非遗文化传承融合,泾源社火在2024年固原首届全国社火大赛中获一等奖。组织全县文创重点企业、乡村旅游示范点、餐饮等重点企业50余家及宣传文化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在固原市参加了“固韵新辉 文创未来”文创产品开发转化恳谈会,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四是提高服务水平,打好“旅游+体验”牌。聚焦旅游要素,坚持完善提升并举,积极发展夜食、夜购、夜游等业态,打造泾源牛街、盈德商贸街区、八方隆特色旅游街区等夜间文化和消费集聚区,点亮旅游消费“夜经济”,累计带动消费6.9万人次,实现收入216.67万元。持续规范餐饮行业价格行为,11家特色企业、精品民宿菜品全面降价,全面加强商贸街区、旅游景区、餐饮酒店、精品民宿等旅游市场管理,集中培训从业人员,提升服务意识和技能,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强化信用监管,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综合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共接待区内外游客63.2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4.04亿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