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动态
泾源县深化“13655”新举措 按下新型村集体经济增收“加速键”
日期:2023-07-17    来源:泾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2023年,泾源县聚焦党建引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核心,深化13655”新举措,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效增收按下了加速键

紧扣“一个”增收核心,注入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摆在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第一位,专题研究部署,制定印发《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泾源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管理办法》《泾源县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办法》,建立奖补激励基金,实行梯度化奖补机制,激活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头脑风暴”,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储备能量。

开展“三年提升”行动,绘制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蓝图。持以补短板为导向,以促增收为目标,提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三年提升行动计划,按照一跳能碰着的思路,制定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提升目标,落实一村一策,建立一张任务清单推进机制,实施百企帮百村计划,力争到2025年,全县村集体经济年收益15万元以上的村实现全覆盖,收益100万元以上的村集体达到10个以上,全面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质效。

聚焦“六好”创建目标,赋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引领。一是聚焦班子队伍好,夯基固本强基础。深入实施农村党建一抓两整示范县乡创建行动,深入推进村两委成员学历提升行动,党组织致富带头人占比96%以上,培育了一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二是聚焦集体收入好,实体经济促发展。充分用活各村资源要素,盘活闲置资产,挖掘增收潜能,围绕主导产业培育经济实体,每个村都有两个以上增收实体,村集体经济步入了快车道三是聚焦管理运行好,规范管理提效益。强化村集体项目及三资管理,县乡村三级制定了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实行村财乡管民监督,行业部门督导监管,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装上防火墙四是聚焦联农带农好,农民参与促增收。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推进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闲散土地、闲置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入股分红,使村集体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发动机五是聚焦村风民风好,乡村治理保基础。提取10%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益资金作为乡村治理基金,用于积分超市运营、环境整治和文明评选等,激励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使村集体经济发展成为乡村治理助推器六是聚焦群众评价好,满意服务促和谐。建立村“两委”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发展村集体经济满意度测评机制,激发农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村集体经济成为提升干群关系的传送轴

创新“五种”发展模式,蹚出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一是探索农旅融合多点增收。通过村社联合、村村联合,探索建设林药+油菜+中蜂农旅融合观光基地6000亩、村集体建设康养休闲露营基地2个、观光夜市1个、中华蜜蜂智慧养殖场1个,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明显。二是盘活资产挖潜增效。采取村校联合、村企合办、招商引资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校舍、棚圈、厂房等资源,带动农户1.5万余户发展肉羊、土鸡、中蜂养殖和菌菇、蔬菜种植等庭院经济。三是抱团发展利益联结。通过组建跨村联合党组织,实现村村联合,有效解决了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体量偏小,产业发展效益不均衡,单体风险抵御能力弱等问题,大幅度提升了村集体项目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四是自主经营发展产业。引导各村党组织将发展思路聚焦到农业特色产业种养端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上,将产品附加值牢牢把握在村集体手中,实现了每个村集体都有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五是社会化服务保驾护航。指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创新社会化服务经营方式,规范运行机制,提高经营水平,提升联农带农能力,全县28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业托管等社会化服务。

建立“五项”保障机制,强化村集体经济发展新举措。一是健全逐级包抓机制。建立县级领导包乡、部门负责人包村、乡镇领导包抓的工作机制,层层督导,强化管理实施,扎实推进村集体经济项目落地见效。二是健全多元扶持机制。结合部门工作职能,在项目安排、政策资金落实、产业扶持等方面向村集体倾斜,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三是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督促村集体落实村财乡管,强化行业监管反向监督,实行黄、橙、红三色预警和负面清单机制,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四是建立奖补激励机制。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乡村治理基金、奖补激励基金,实行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星级评定挂钩,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撑。五是健全评估考核机制。坚持平时督查和年度绩效考核相结合,星级评定、评先选优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相结合,激励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目前,全县7个乡镇96个村集体盘活资金3278万元,盘活闲置集体资产2631万元,每个村都有两个以上的经营实体,10万元以上收入的村集体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目标,10万元到30万元的达到70.8%30万元到50万元的达到7.3%50万元以上的达到2%,比2022年底分别增加了1072个百分点,提升100万元以上,实现了零的突破,有效夯实了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