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泾源 > 历史文化
泾源历史文化概况
日期:2024-02-20    来源:泾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泾源县在历史上属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境内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和浓郁的地方民俗文化,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雄浑厚重的民间文化,苍茫豪迈的花儿以及浓郁的本土文化,构筑了泾源独特的文化体系。纷呈独秀的民间艺术,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激越悠扬的“花儿”,别具风味的地方小吃,雄壮奔放的“踏脚”等内容丰富、底蕴厚重的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县回汉群众的骄傲,而且成为激励支撑全县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瓦亭古城为秦汉至唐宋时期最著名的边关重镇萧关遗址;宋代名僧济公修行过的张台石窟、果家山秦汉遗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屯兵避暑的凉天峡;清代水利大臣胡纪谟乾隆帝旨意来老龙潭勘察泾水真源193510月,毛泽东率工农红军翻越六盘山,写下壮丽诗篇《清平乐·六盘山》。神话传说众多,每个旅游景点都流传着美丽而神秘的故事传说。老龙潭是魏征梦斩泾河老龙、柳毅传书等神话传说发生地,更是中华龙文化的发祥地。秋千架相传穆桂英曾在此荡秋千,延龄寺传说为济公活佛修炼成仙之地;胭脂河相传为泾河老龙三女儿洗浴之处等等。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泾源《赶牛》获得竞技类表演一等奖、泾源《打軳牛》、《打胡墼》获得竞技类表演二等奖。

水沟秦汉(回中宫)遗址  

  位于县城北1公里香水镇水沟村西侧,面积约30万平方米,确认为秦汉遗址。亦有历史学者认为是秦汉“回中宫”遗址。遗址地表散布着大量的绳纹板瓦、筒瓦、云纹瓦当,出土有灰陶罐、铁灯、铁釜及“半两”、“五铢”铜币,还出土有铜弩机残件及泥质灰陶形地下排水管道等秦汉时期的建筑材料。《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宫。鸡头山在泾源县境内,当年秦始皇巡边曾驻骅回中宫。公元前166年,匈奴14万骑兵劫掠中原,在萧关(今三关口一带)与西汉北地郡都尉孙卬大战一场,孙卬英勇迎敌,战死疆场。匈奴撤离时焚烧了回中宫,至今遗址内还有火烧的痕迹。

瓦亭城  

地处县城北30公里,六盘山东麓弹筝峡北口,是历史上西北地区的重要关隘之一。这里群峰环拱,四达交驰,深谷险阻,易守难攻,曾经是“铁骑突出刀枪鸣”的古战场,有“铁瓦亭”之称,为兵家扼要之地。东汉始设邮亭,历代为驿道必经之地。光绪三年(1877年)3月,魏光焘重修瓦亭城。修葺后的瓦亭城,“乃厚其基址,增其宽长,新筑六百九十步有奇,补修一百八十八步有奇,依山取势,高二丈七八尺至三丈六七尺不等,面阔丈三尺,底倍之。上竖敌楼,雉堞五百二十四,墩台大小八座,水槽七道,遂“屹为雄镇”,因瓦亭城倚北山而筑,所以只在东、南、西三面有城门,并均镶有石刻门额以名之。西门曰“巩固”(意即面临巩昌、固原、又含有“西陲巩固”之意),南门曰“隆化”(意即南接隆德、化平直隶厅,又含“隆恩感化”之意)。东门日“镇平”(即东界镇原、平凉、又含“镇平西夷”之意)。现在的关城,就是清末重修的。葱郁的山峰,坚固的城池,依依杨柳,潺潺流水,相映成趣。每当雨霁天晴之际,游人若登高俯视,但见一幅云蒸霞蔚,烟岚轻妙的图画,烟雾聚相离的景观,成为佳境。

唐制胜关(安化县城)遗址  

位于县城西2公里,永丰村南侧。唐朝为防御吐蕃攻袭在原州先后设置“原州七关”:木峡关、石峡关、石门关、六盘关、制胜关、木崝关,驿藏关。七关中泾源境内就有六盘关、制胜关、木崝关、驿藏关四关。唐朝军队和吐蕃在争夺这些重要关隘时不断发生战争,互有胜负,争夺异常激烈。制胜关(旧称大震门),为原州七关之一,控制陇西一带,管领沿坡小寨25处。宋乾德二年(964年)废关,改置安化县城。遗址呈方形,边长50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开东西二门,东门有瓮城长49米、宽38米。城址现已开垦为农田,田间常露有汉代绳纹瓦片。近年出土有唐宋元代陶器、瓷器及“开元通宝”等铜币。

石窑湾石窟(延龄寺)  

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的新民乡张家台村东800米处。背山面河,开凿于石嘴河北岸岩石面上,据载此石窟开凿于宋代,相传济公活佛修行于此。此窟自西向东有4个洞窟排列于山崖上。一窟,券门方窟,窟室平顶直角,窟后壁雕凿佛像一尊,头部残缺。二窟,距一窟东22米,拱券门,东西两壁下部凿有对称的两小龛。龛楣上雕凿佛像各两尊,损毁严重,仅存轮廓。后壁凿有3尊佛像,像身毁,仅存上部佛光,背光呈桃形,攒尖状,其上雕刻有两圈云纹。三窟,距二窟东2米。石窟中间有一尊佛像盘腿端坐于须弥座上,双手平放于膝,头部残缺。在二窟和三窟之间,凿有一长方形佛龛,龛内佛像已毁。四窟,距三窟东1.9米,拱券门,窟室为平顶直角,后高前低。窟室内前壁左侧雕2佛像1力士像,剥蚀严重,仅存轮廓,或坐或立,姿态各异。窟室东西两壁侧雕有对称的5尊佛像和1尊力士像 ,身着武士装,头部残缺。其余雕像形体较小,皆漫漶不清。后壁雕3佛,均坐于须弥座上。盘腿端坐,双手平置于膝上,上部残毁,仅存下部轮廓。

1991~1993年,台湾佛教徒毛国雄和济公活佛第十三代传人冯敏堂带领男女信徒40余人,持图溯源曾3次来这里拜佛祭祖。

凉殿峡  

位于县城西南23公里处,又名良天峡,居六盘山腹地,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地,这里山大峡深,地形险要,气候凉爽湿润,风景幽美。在群山挟持下有一道长达10余公里的峡谷,清澈见底的泾河水穿峡而出。两壁奇峰怪石千姿百态,山下有纵横交错的涓涓细流。峡谷内林荫葱郁,泉水叮咚,鸟鸣清脆。中部东侧一块约2000平方米的平台,称为点将台,四周林木茂密,幽雅清静,风光旎旖,景致迷人。这里既有北国山势之雄,又兼南国景色之秀,自古就是避暑胜地,据史料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围困西夏时。于1227年闰5月避暑崩殂于此。元世祖忽必烈在1258年南征云南时,屯兵六盘山,也在这里避暑。如今这里还留有当时建筑物的基石,残壁断石、桥墩和喂马的石槽,可供游人凭吊。

卧龙山  

旧名堡子山,古名观山,在县城东南角。海拔1958米,相对高度约120米,巍峨挺拔。民国《化平县志》载:“观山在县城东半里,峰头古有朝阳紫金观,故名。一名鱼儿山,平地崛起与众山不相连,高约三十丈,长七里许,形似虎卧。三叠蝉联,首、尾、身、腰毕具,两水交迎,万山朝拱,上筑堡垒,为化平(泾源)之险要。登之可望远,旭日灿烂,映照四周,树木茂密,风景绝佳,故有观岭朝阳之称。”晨曦初露,峰顶霞光万里,故有“观岭朝阳”之称。1918年,知县王海帆建八卦亭于其上,题名“枕霞亭”(地震毁)。1934年,上建土堡1座,至今犹存。民国张逢泰作诗盛赞:“出彼东部,有山翼然。登高一望,岁岁年年。海云九点,喷出日边”。1987年,县政府于土堡西台新建亭子1座,名曰“龙云亭”,绿瓦红柱,始成山城公园一景。而今,工余课后,亭前游人不绝。登上山顶,举目四望,满眼青山,群峰叠翠。凭栏远眺,泾源县城尽收眼底。晨观日出,霞光万道,心旷神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