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文件与政策法规 > 政策法规 > 政策文件
索引号
/2021-00896
文号
泾党办发〔2021〕19号
发布机构
泾源县自然资源局
责任部门
泾源县自然资源局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21-03-30
名称
泾源县建设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县(2021-2025年)实施方案

泾源县建设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县(2021-2025年)实施方案

日期:2021-03-30 来源:泾源县自然资源局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各乡(镇)人民政府、政府各有关部门:

现将《泾源县建设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县(2021-2025)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严格按照要求,全力抓好落实。

  



  中共泾源县委办公室      

                                泾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3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泾源县建设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县(2021—2025年)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筑牢六盘山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提升泾源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结合县情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围绕“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按照“群众因生态而富、县域因生态而强、城镇因生态而美”的奋斗目标,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统领,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重点,以强化污染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以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以建设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县为载体,着力推进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六大建设,共同建设发展优质、生态优良、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泾源。

二、基本原则

(一)资源持续利用原则。以提升六盘山生态安全屏障体系质量为核心,提倡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二)坚持统筹兼顾原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一盘棋”,根据生态功能分区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以生态本底和自然禀赋为基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综合应用保护和修复、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条块结合、整体推进,实现生态保护的联动协作和共建共享。

(三)生态惠民双赢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生态保护修复作为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惠民工程,突出抓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工程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及生态产业的有效融合,让人民群众在生态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四)优化协同高效原则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务、农业农村等有关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将生态保护修复成效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考评体系,严明奖惩制度,进行责任追究。

三、总体目标

依托区域特色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坚持绿色发展途径,紧盯建设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县指标,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以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为主线,坚持以保林、涵水、固土为重点,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水源涵养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森林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95%以上,泾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平,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功能良好、人居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建设期限

按照“三年建设,两年巩固”,分两个阶段在县辖行政区域内实施。

第一阶段(2021年—2023年)制定规划工作方案,分解落实规划各项任务,确保建设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县指标全部达标,通过自治区考核验收。

第二阶段(2024年—2025年)巩固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县建设成果,使生态保护修复在全区领先。

五、建设任务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路村城“九大生态系统”建设,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保护力度,守好生态保护红线这条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强化生态空间保护与用途管制

1.优化空间格局

贯彻主体功能区战略,充分发挥环境空间分区分级管控的基础作用,科学划分生态保护红线类型和区域,以生态承载能力评价为基础,实行多规合一、全域推进、一体布局、系统治理,构建稳定高效的全域生态系统和“一城一轴八片区”的空间格局。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国土空间规划,明确耕地、林地、草原、河流、湿地等保护边界,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建立畜禽规模养殖用地审批制度,推行生态种养,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优化国土空间结构,维持好区域生态平衡和持续发展。

2.生态空间管控

加强各类空间规划有效衔接,依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全面梳理解决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重复命名、一地多证、多头管理等历史遗留问题,构建农业生产空间、城乡建设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协调统一的空间规划管控体系。建立严格的红线管控体系,健全监测网络和监管平台,组织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勘测定标,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地域边界、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占用生态用地、改变土地性质,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严禁新增不符合生态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原有不符合生态功能定位的人类活动逐步退出,确保生态红线管控落地落实。

3.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分类推进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管理、考核评价、执法监督制度体系,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开展自然保护地摸底调查和资源评估。建立以保护六盘山典型的生态系统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逐步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开展生态保护行动,通过种质资源归集、适生树种扩繁,重点改造次生林、补造未成林、营造针阔混交林和水土保持林,保护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实施封山育林,重点保护森林、草原植被资源,维护生物种群和生物多样性。

1.构建生态格局

构建六盘山生态屏障带,加大水源涵养林建设和退化林分改造提升力度,通过自然封育、人工抚育、拆旧复绿、人工植绿等措施,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河道整治、水环境和污染源排查治理及农田生态系统建设等综合生态治理措施,改善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水源涵养能力。加大河湖两岸农田生态系统建设,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改造提升,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和质量提升,推进河湖岸线绿化与保护,改善河流水生态环境,保障河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与水质达标。

2.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制度。对关闭退出砂石料矿山,按照“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的理念采用上爬下挂、挂网培绿等生态技术和手段,积极开展矿山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对历史遗留的无主矿山、责任人灭失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彻底治理。对裸露废弃矿区综合生态恢复治理,对裸露土地、裸露山体进行复绿,采矿、河流冲蚀形成的高危边坡进行表土覆盖、土壤重构、植草种树等生态防护治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使老矿区成为“绿色矿山”。对露天开采用地进行山体整治与复绿,对污染治理不规范的露天矿山,按照“一矿一策”制定整治方案,依法责令停产整治,使已关闭或废弃矿山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率达到100%

3.巩固提升水环境治理

生态修复。通过实施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工程有效保护和修复泾源县水生态环境。对香水河、泾河干流、盛义河、颉河等9主要河流进行治理修复,保障河滩地和滨岸带空间,恢复和建设河岸植被缓冲带,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丽河湖、幸福河湖。统筹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因地制宜,以河流为脉络,以村庄为节点,以乡镇为单元,实施河道清障与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人工湿地、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湖管护等七大任务,恢复功能、修复形态、提升水质,补齐短板、改善环境,营造安全、生态、美丽的农村水系,推进全区美丽河湖建设,促进泾源县乡村全面振兴。实施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居住环境得到很大提升。

水环境治理。进一步推进河长制。充分发挥各级河长及5支队伍的作用,加强河道日常保护管理与监督检查。坚持保护优先、突出重点、分类管理的原则,加快推进河湖水域岸线划界确权工作,全面划定河湖水域岸线管理和保护范围,明确河湖水域岸线边界地理坐标,向社会公布划界成果,建立河湖水域划界确权数据库和管理信息平台。强化岸线分区用途和管理要求,规范涉河建设项目与开发。坚持以“河畅、水清、岸绿”为目标,着力对河道及各村沟道部分生活垃圾乱堆、建筑垃圾乱倒、村庄环境脏乱差等方面出重拳、下重手、治顽疾,开展河流管理保护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清理整治非法排污、设障、捕捞、采砂、采矿、围垦、侵占水域岸线等活动,确保泾河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标准。

水资源利用。合理调配水资源,进一步提高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能力。新建网子沟、杨家沟、洪家沟、沙南峡4座水库,基本形成“时空统筹、城乡兼顾、丰枯补给“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新建泾源县互联网+城乡供水工程、农村饮水支管网改造工程,西贤、先进水库水源连通工程等,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城乡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和安全水。完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建设工作任务。

水灾害防治。统筹人与水、防洪与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的关系,紧盯超标准洪水和山洪灾害,通过“消隐患、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的方式,防山洪、保安澜、治沟道、控风险,逐步完善以堤防工程为基础,防洪水库为骨干,河道整治与非工程措施相配套的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同时,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水库、水闸、堤防等工程设施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及时实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险工险段治理,消除安全隐患。

4.推进生态建设

以提升辖区内生态系统完整性、生物种群多样性、生态区域协调性、动物迁徙通道连贯性为重点,采取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综合治理修复措施,采取多树种混交、适地树种补植、乔灌草结合复绿等措施,以丰富植物多样性、树种适生性、提高林分互补性为原则,实施森林抚育、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确保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水源涵养能力显著提升,主要河流径流量稳定性增强。完成区市下达的水源涵养林建设及退化林分改造任务。深入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采取人工抚育、补植补造等措施,实施森林抚育工程。对其他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继续执行封山禁牧等管理要求,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森林草原防火防灾、监测预警,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不断提高林木成活率、森林覆盖率、森林郁闭度,逐步改善优化林种、林相、林分,全面提升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功能,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针对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恢复力丧失的地区,以生态重塑为主,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分步分片实施生态恢复、工矿废弃地和移民搬迁区综合治理等建设内容,有效提升区域水土保持能力。

5.改善生态环境

高起点开展扩绿护绿,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大力实施国土增绿工程,加强城镇绿化建设,提高植被空气净化能力,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工程,加强草原补播、人工饲草地建设,改良天然草场,防止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加强天然草原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草原防火防灾、监测预警,有效保护草地生态系统。在全县高密度人工林分布区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改善林分空间结构,通过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及封育保护措施,改善人工林林分质量,提升森林生态效益,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提升“绿色”的成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6.保护生态系统

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黄河流域系统性出发,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一步扩大天然林保护面积,严格保护重点生物物种资源,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加强对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完善以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维护生物多样性,依法保护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国家一、二级野生动、植物,强化森林草原防火,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确保无违法采集及猎捕、破坏等情况发生,有效保护生态系统。

7.生态移民区生态系统质量提升

持续实施迁出区房屋拆迁及废弃物填埋、林业生态修复、草地恢复、水土保持四大工程,对移民迁出区现有坡耕地和宜林荒山,按照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封则封的原则,坚持增绿与增效并举,全面开展护林造林育林行动,让山厚植绿色、展现风采、创造财富。继续发展生态经济林、林下经济、全域旅游和种苗培育等产业的同时,对移民迁出区内沟坝地、15度以上坡耕地和部分宅基地土地,根据立地条件以营造生态林为主,确定乔灌木树种,部分条件适宜的宅基地、院落平整后种植经果林;利用原有苗圃地和水源条件较好的沟坝地、梯田等建设经果林或林木种苗基地,繁育适宜当地条件的乡土树种,为造林储备苗木。将生态移民迁出区涉及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以及其他具有生态保护价值的重要地点,划入生态红线范围,加强保护。继续推进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的恢复、改善,以及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尤其应当高度重视推进生态移民迁出区水土保持重点区域生态的治理,实施生态移民区修复工程,实现移民迁出区“生态保护”的目标,确保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8.提升农田生态系统质量

严守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格局,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适度调减低效过剩作物、调增短缺高效作物种植面积。坚持保护和改良并行,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建设以路、河、沟、渠为林网骨架,田间适宜绿化空地为补充,建设集生态、景观、用材林为一体的多功效农田防护林,提升农田综合管理水平,提升耕地质量,提升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稳定提升农田生态系统质量。

按照“控制总量、消减存量、源头控制、降低风险”的要求,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全面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源头控制,建立耕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以及其他需要保护的区域为主的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强化优先区域及其周边污染源风险管控,防止造成土壤污染。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加快配套建设畜禽规模养殖场粪便污水处理、利用设施。加强农田残膜污染治理。推行测土配方和畜禽粪便、秸秆生物肥加工技术等有机肥生产和使用,加快养殖业“出户入园”,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全面开展乡村人畜粪便和秸秆的无害化处理和实施“厕所革命”,减少环境污染,制定农用地膜回收制度、农业面源污染评价制度、农用化学物质使用技术标准和规程,到2025年,耕地质量平均比2020年提高0.5个等级,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乡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达95%以上,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7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用残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做到生产生活齐抓、工作过程严管、点源面源共防。

9.实施农村低效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围绕泾河流域实施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治理退化草地、撂荒耕地、闲置居民点、低效林地等,采取土地整理、植被复绿等措施,开展恢复治理。在立地条件好、交通便利、具有浇灌条件的荒山宜林地营造以云杉、黑果花楸等为主的乔灌混交林;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荒沟地段营造以油松、沙棘等为主的乔灌混交林。改造修复退化林分、补植补造未成林、管护抚育天然林,提升保水固土能力。在生态系统轻度退化、立地条件较差的区域采取封育保护措施,发挥自然恢复的潜力,以自然修复为主,重点保护森林、草原植被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在生态系统中度退化,恢复力弱的地区,采用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进行植被恢复和重建,改善次生林立地环境,实施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草地植被、山地灌丛植被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

在水土流失治理区,对水土条件较好的区域,采取人工补种、围禁封育等措施,提高植被覆盖度;对地表径流及沟道,采取筑堤打坝、砌护岸坡、铺筑水渠、拦截泥沙、疏浚河道等工程措施,遏制水土流失;宜林区、退耕还林地和部分旱耕地区实施经济林建设等工程。

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以小流域为单元,依据地形、地貌、气象因子与植被,推进以荒山造林、坡改梯、侵蚀沟治理、湿地建设等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保护土地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增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

10.构建湿地生态系统

严格保护现有人工湿地,实施湿地修复和生态治理工程,修复受损湿地、恢复水生生物,提升湿地蓄水、防洪、排水及平衡水生态等功能,巩固提升现有颉河及卧龙山湿地公园建设成果,积极申报设立泾河自治区级湿地公园,加强河道挖沙取土整治修复,因地就势改造成人工湿地,实现河道综合整治和修复,增强城市“绿肺功能”,坚决杜绝“挖湖引水造景”。

以解决河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弱和水系不连通问题为重点,采取回填采砂坑、整治河滩地、清理河道、种植湿生植物、岸坡砌护植绿等措施,实施水系连通、河道疏浚、提升改造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厂(站)管网建设、取缔非法排污口,加强城镇污水厂尾水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工程,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修复流域水生态。实施流域水库联蓄联调工程,因情因地推进还湿建湿,联通湿地水系水网,适度开展湿地生态补水,让各类湿地连起来、水源流起来、生态活起来。逐步提升湿地功能,改善流域水生态质量,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建设,优化布局、增加质量、提升功能,落实源头治理、过程管控、生物净化等措施,实施湿地修复和生态治理工程,修复受损湿地、恢复水生生物,有效遏制湿地数量减少、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下降的趋势,提升湿地蓄水、防洪、排水及平衡水生态等功能。巩固湿地修复保护成果,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营造水域景观和生态廊道建设,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打造湿地建设示范区。

(三)强化多元生态系统建设

1.发展生态经济

强化生态资源整合和统筹开发,在充分保护自然生态和契合整体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综合论证。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广“合作社+管护+贫困户”模式,吸纳贫困人口参与管护。组建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建设,优先购买贫困户的苗木和劳务,积极争取国家生态护林员、草管员岗位。通过改良老路子、蹚出新路子“两步走”,大力实施苗木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三棵松”去库存,推进樟子松“瘦身退市”、油松“塑形变脸”,云杉“良种良法”,六盘山特色花灌木“扩量提质”,打造生态涵养林基地。依托“四个一”调结构,大力推广以黑果花楸、叶用枸杞、沙棘等经果林和药食两用玫瑰、金丝皇菊、刺五加等林下经济,不断提升生态和经济效益。以黄芪为重点,秦艽、柴胡、大黄为优选品种,黄芩为搭配品种,在荒山荒地及移民迁出区发展林药间作,开展药食同源食品认证和野生资源修复保护,加快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升级传统产业,推进产业提质增效,逐步建立生态产业体系,构建生态经济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金山银山“价值”。

2.发展循环产业

进一步发展有机绿色生态农业,全面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置,实现资源化利用。实施高效种养业发展工程,加大油松、樟子松腾退力度,大力发展肉牛、蜜蜂、黑果花楸、道地中药材、山野菜等多个特色农产品加工、开发功能性食品,积极推进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打造自治区绿色健康农产品供应基地,塑造优质优价的绿色产业自主品牌形象。

3.美丽宜居家园

坚持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并联,以庭院经济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村庄规划成果,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和庭院经济林建设。充分利用村道、房前屋后等空闲地,按照乔、灌、花、草结合的林种配置,打造集种植、养殖、观光、旅游、休闲、养生、医疗和绿色食品加工于一体的配套生产和服务设施,建立特色苗木及花果采摘园、林家乐和林下经济区示范园,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森林乡村或美丽宜居乡村,建成和巩固提升休闲公园,改造提升公共休闲绿地,推动美丽宜居乡村融入山水林田湖草自然风貌,促进乡村旅游、康养等产业发展,推进生态惠农惠民,林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村庄绿化美化和庭院经济林,加强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围绕特色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不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水平。

(四)推进生态保护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1.加强生态监管能力

持续落实河长制,全面推行林长制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全面执行禁火、禁伐、禁牧、禁采及禁止新建墓葬“五禁”措施。严禁火种、易燃易爆物品进入保护区,严禁乱砍滥伐、损害森林、采集药材,严禁偷牧家畜、偷猎野生动物,严禁未经批准开采矿产资源,严厉打击盗采乱挖矿产资源等违法行为,严禁新增坟墓,有序引导原有散坟迁入公墓集中安葬。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监测指标、监测体系和基础设施,建立长期定位监测站和网点,对区域内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实施泾源县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及野猪防治项目,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建设包括生物资源、农业资源、环境质量、水土保持、河道水质、地质环境、气象等内容的生态动态监测网络,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质量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监测资料综合集成,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和跟踪评价水平。

全面加强生态、山地灾害、生物安全、环境污染事故、突发性动植物病虫害等公共安全领域执法队伍和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建立部门执法责任制,全面提升监管力度。

2.加大预警应急能力

建立生态安全预警及应急系统,制定生态安全应急方案,建立“智慧生态”管理平台、生态灾情预防系统和生态安全处置系统。

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主要包括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以及地质灾害、环境污染事故和突发性动植物病虫害等的预报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增加预警和防范准备时间,避免和减少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

生态安全应急处理系统主要针对突发性生态安全事件的应急措施、应急对策的决策、善后处理和影响评价,对重大生态安全事故做出应急处理、现场调查和技术指导。

生态安全预警及应急系统将生态环境信息数据与基础空间数据建立统一的空间关系和位置关联,实现生态安全数据的可视化、智能化,使决策和管理部门的人员能够准确、方便、直观、快捷地了解生态灾害发生区域、位置、灾害源等地理信息,为管理和救灾部门提高反应速度与救治效率提供现代化工具。

3.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机制,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科技企业。以实施各类科技计划为载体,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完善并实施培育、引进、使用、激励等配套政策,建立实现技术、人才、资本、价值的奖励制度,培育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备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通过体制创新促进企业对科技的投入力度,逐步引导金融和民间资金进入科技领域,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体系。

(五)创新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1.完善制度与保障机制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路村城“九大生态系统”建设,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监测指标、监测体系和基础设施,建立长期定位监测站和网点,对区域内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建设包括生物资源、农业资源、环境质量、水土保持、河道水质、地质环境、气象等内容的生态动态监测网络,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质量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监测资料综合集成,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和跟踪评价水平。

2.推进生态补偿和水资源补偿

按《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泾源县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止开发区,它的主体功能就是要提供生态产品,提供生态安全的保障,为建设和保护好生态资源,构建生态补偿和水资源补偿机制,通过政府定期评估生态价值补偿,政府(社会)依法逐年回购补偿、同流域使用者跨界按量补偿、发展生态经济创收补偿、超标排放污染环境赔偿、碳排放权、排污权公平交易市场补偿等方式,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争取国家批准将泾源县列入生态补偿及水资源补偿重点县,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形成生态补偿和水资源特殊资本市场。

3.探索碳汇交易试点

转变林业发展思路,着力发展碳汇林业,开展碳汇交易,推动森林资源优势转变为森林资产,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握国家“十四五”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新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碳汇交易试点落户我县,在全区先行探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泾源经验”,打造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六、保障措施

建设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县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组织机构与管理机制是关键。为保障各项目标任务全面高质量落实,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承担起扛指标、抓项目、促达标、保验收的责任,形成县、乡镇、村分级管理,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泾源县建设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县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县委常委、政府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政府办、相关责任部门主要负责人及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管副县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自然资源局负责人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工作人员从有关单位抽调,负责建设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县的日常工作。各乡镇、各相关部门都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明确责任,按要求完成各自工作任务。

(二)狠抓措施落实。各乡镇和各责任部门根据本单位承担的建设任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明确措施,细化任务,责任到人,确定完成时限,有计划、分步骤地扎实推进。

(三)形成工作合力。自然资源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建设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县工作的协调推进和督促指导;县发改、财政等部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县应急管理、公安、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加强执法监管; 生态环境局泾源县分局、住建、农业农村、水务、科技等部门抓好生态治理、环保基础设施和减排项目实施,形成部门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严格目标考核。建设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日常考查和年底测评结果,确认各乡镇、各部门建设工作的实绩,并与年终综合考核挂钩。对任务落实不力,不能按期完成建设指标,影响建设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县考核命名的单位严肃追究相关责任。

(五)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建设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县宣传活动,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及时报道先进典型,曝光违法案例,实施公众参与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县建设奖励制度,扩大公民对建设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县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公众参与率,增强参与积极性,在全县掀起建设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县热潮,形成“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共创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县的良好氛围。

图文解读:

一图读懂:泾源县建设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县 2021年工作方案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